图书介绍
江苏教育史【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陈乃林,周新国主编;张连生,王运来,殷定泉等编者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404605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972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1000页
- 主题词:教育史-江苏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江苏教育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上篇13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江苏教育13
第一节 古代江苏地区的教育萌芽13
一 古代江苏地区的名称演变13
二 江苏地区人类的早期活动与教育的产生14
第二节 夏商周时期江苏地区的文化与教育16
一 夏商周时期江苏地区的社会发展16
二 吴国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活动18
三 吴国地区军事教育的传播和推广21
四 吴国地区金属冶炼技术的传授规模23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江苏教育25
第一节 秦王朝时期江苏地区的教育25
第二节 汉朝江苏地区诸侯王国的贵族教育28
第三节 汉朝江苏士人赴京求学的活动33
第四节 汉代江苏地区的地方官学35
第五节 汉代江苏地区的私学教育37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苏教育42
第一节 三国时期的江苏地区教育43
一 以贵族子弟为主要对象的官学教育43
二 以学习历史与兵法为主的军队教育47
三 以大族家庭教育为主的私学教育49
第二节 东晋南朝时期的江苏教育53
一 东晋南朝官办学校制度的演变53
二 东晋南朝江苏地区私学教育的发展63
三 东晋南朝江苏地区家庭教育的兴盛69
四 东晋南朝时期贵族教育的失误90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江苏教育105
第一节 隋朝的江苏教育106
一 隋朝教育体制的演变106
二 隋朝江苏地区的官学107
三 隋朝江苏地区的私学109
第二节 唐朝的江苏教育110
一 唐朝的地方教育制度110
二 唐代江苏地区的官学111
三 唐代江苏地区的私学113
第三节 五代十国时期的江苏教育119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江苏教育123
第一节 地方官学的恢复和发展124
一 地方官学的发展历程124
二 地方官学的经费和管理129
三 地方官学的教学情况132
四 元代地方官学的新发展134
第二节 书院的兴盛和变化135
一 宋元时期书院的发展历程136
二 政府对书院的控制和影响138
三 书院的内部组织141
四 书院的教学情况142
五 书院的职能143
第三节 私学教育的兴盛145
一 乡党之学146
二 游学149
三 家学与自学151
第四节 科举考试的改进153
一 宋元时期科举考试概况154
二 科举制度对江苏地方教育的影响156
三 科举与地方教育159
第六章 明代的江苏教育161
第一节 明代文教政策的确立和教育体制的形成162
一 文教政策的确立163
二 教育体制的形成163
三 文化教育中专制主义的加强170
第二节 官学学制系统的形成173
一 中央官学的新发展173
二 地方官学的空前发展185
第三节 民间私学的发展199
第四节 留学生教育的发展200
第五节 书院的曲折发展202
一 明代江苏书院的兴衰202
二 东林书院207
第六节 科举地位的提高214
一 科举成为最主要的选士制度214
二 应天乡试与南京会试216
三 明代江苏科举中式状况219
第七章 清代的江苏教育(1840年以前)223
第一节 江苏社会概况及教育制度224
一 江苏社会经济概况224
二 清代的文教政策及在江苏的实施225
第二节 地方官学的发展227
一 府州县学的恢复和发展228
二 服务于科举的官学教学232
第三节 社学、义学与私学教育的普及234
一 社学与义学教育的普及234
二 遍布各地的私学教育236
第四节 书院的繁盛237
一 书院的设立与繁盛238
二 各具特色的书院教学活动241
三 书院的文化传承——藏书和刻书245
第五节 教育与科举、学术互动247
一 举足轻重的江南乡试247
二 值得称道的科举成就250
三 人文渊薮 学术昌盛252
第八章 江苏古代教育家254
第一节 先秦至隋唐时期江苏教育界名人254
第二节 宋元时期的教育思想家255
一 范仲淹255
二 胡瑗262
第三节 明代的教育思想家268
一 王艮268
二 顾宪成272
第四节 清代的教育思想家275
一 顾炎武275
二 陆世仪277
三 阮元280
中篇285
第一章 步入近代的江苏教育285
第一节 “经世致用”教育思潮与西方教育文化的进入285
一 封建传统教育渐趋解体285
二 “经世致用”教育思潮在江苏289
三 西方教会学校在江苏的创办291
第二节 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294
一 洋务教育的兴起294
二 江苏的新式学堂296
三 江苏的留学活动300
第二章 太平天国时期江苏的教育305
第一节 全民教育模式与学习内容305
一 妇女教育306
二 儿童教育306
三 士兵教育307
四 教育内容与方式307
第二节 科举考试311
一 士阶制度312
二 试题313
三 任用315
四 服饰316
五 《钦定士阶条例》316
第三章 清末的江苏新学321
第一节 维新派的改良教育321
一 江苏维新派的教育观321
二 维新运动中的江苏教育324
第二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主义教育思想的论争326
第三节 清末新学制与近代江苏的教育体系328
一 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在江苏的影响328
二 近代江苏的教育体系333
三 江苏教育总会335
第四章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江苏教育337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教育思想337
一 孙中山关于发展教育的思想337
二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344
第二节 国体骤变时期的江苏教育347
一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教育改革和“壬子癸丑学制”347
二 民国初年江苏教育的发展351
第五章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江苏教育361
第一节 新教育思潮对江苏教育的影响361
一 杜威教育思想对江苏教育的影响361
二 义务教育在江苏365
第二节 江苏教育的改革366
一 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江苏教育改革366
二 壬戌学制的实施及影响372
第三节 江苏的各级各类教育376
一 小学教育376
二 中学教育377
三 大学教育377
四 中等师范教育380
五 其他教育383
第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江苏教育389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对教育的控制389
一 鼓吹党化教育390
二 推行“三民主义”教育方针391
三 制定新学制393
四 成立大学院和建立大学区395
五 整顿学风 强化训育396
六 镇压广大爱国师生的民主运动397
第二节 1927—1949年的江苏教育399
一 抗日战争前的江苏教育399
二 抗日战争时期学校的流亡418
三 战后初期的江苏教育421
第七章 沦陷区的教育与反侵略斗争429
第一节 沦陷区的教育受摧残429
第二节 沦陷区的奴化、伪化教育432
第三节 江苏教育界的反侵略斗争436
一 江苏师生的抗日救亡活动436
二 “清乡教育”的破产439
第八章 革命根据地的教育443
第一节 根据地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444
一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444
二 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451
第二节 各级各类教育458
一 干部教育458
二 群众教育461
三 中等教育462
四 小学教育466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470
一 坚持为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471
二 走群众路线办教育 使教育工作扎根于群众之中472
三 正确执行知识分子政策 尊重和关心人民教师473
四 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475
五 勇于改革创新 实行新型正规化教育476
第九章 近代江苏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478
第一节 张謇的教育思想及实践478
一 生平与教育思想478
二 教育实践及其特色482
第二节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及实践491
一 生平与教育活动491
二 生活教育的思想494
三 生活教育的特点498
第三节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及实践501
一 生平与教育活动501
二 教育思想503
三 教学方法511
四 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区517
第四节 江苏教育家传略522
一 马相伯522
二 缪荃孙525
三 沈恩孚528
四 唐文治529
五 袁希涛535
六 李瑞清536
七 蒋维乔539
八 金天翮541
九 江谦547
十 朱其慧550
十一 于敬之553
十二 郭秉文555
十三 柳诒徵560
十四 李更生562
十五 朱经农569
十六 竺可桢571
十七 廖世承575
十八 晏阳初576
十九 钱穆578
二十 黄质夫579
二十一 俞庆棠584
下篇591
第一章 建国初期江苏教育的改造与新生591
第一节 旧学校的接管与改造591
一 对旧学校的接管591
二 对旧教育的改造596
第二节 学习苏联教育的经验及其教训602
一 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历史背景602
二 凯洛夫教育理论对江苏教育的影响604
三 全面学习苏联教育经验607
四 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教训614
第三节 高校院系和中专学校的调整617
一 院系调整的方针和步骤617
二 江苏高校院系调整的实际情况618
三 院系调整后的江苏高等教育622
四 中等专业学校的调整625
第四节 基础教育的初步发展628
一 幼儿教育629
二 小学教育631
三 中学教育634
四 特殊教育641
第五节 师资队伍的建设642
一 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改造运动642
二 师范教育的调整与发展645
三 中小学教师进修学校的建立648
第六节 成人教育的兴起650
一 扫除文盲651
二 职工教育652
三 农民教育654
四 工农速成中学655
第二章 江苏教育在探索中曲折前进657
第一节 反右派斗争的极度扩大化及其严重后果658
一 整风运动演变为反右派斗争658
二 教育界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662
三 反右派斗争的深刻教训671
第二节 教育革命的得失673
一 教育革命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673
二 高等院校的教育革命676
三 中小学的教育革命685
三 教育革命的失误699
第三节 “八字”方针的贯彻与教育事业的整顿703
一 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整顿704
二 普通教育事业的调整709
第四节 学校工作条例的全面执行719
一 《高校六十条》的试行及其成效720
二 试行《中学五十条》和《小学四十条》738
第五节 农业中学的兴办与两种教育制度的推行759
一 大力兴办农业中学760
二 半工(耕)半读学校的发展766
三 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769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江苏教育的浩劫778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大动乱778
一 教育界知名人士沦为“牛鬼蛇神”779
二 红卫兵“破四旧”与“革命大串联”780
三 “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781
四 “一·二六”夺权与大规模武斗782
五 从“复课闹革命”到“上山下乡”784
第二节 “斗、批、改”和“教育革命”786
一 中小学的“教育革命”787
二 高等学校的“彻底革命”792
三 围绕招生考试进行的“复旧”与“反复旧”斗争796
第三节 广大师生的抵制与斗争799
一 广大群众的觉醒与抗争799
二 从“南京事件”到“四五”革命运动801
第四章 新时期江苏教育的改革开放803
第一节 教育工作的拨乱反正803
一 揭批“四人帮”平反冤假错案803
二 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805
三 恢复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807
四 重申中小学条例807
五 恢复重点学校的建制808
六 恢复、重建教师队伍808
第二节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809
一 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809
二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811
三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政府统筹、多元办学、分工管理815
四 逐步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816
五 全面推进学校内部管理改革818
六 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民办学校的发展819
第三节 城乡教育综合改革819
一 建立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820
二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822
三 城市教育综合改革823
第四节 江苏教育的对外开放824
一 概述824
二 教育代表团组的来访和出访825
三 派遣出国留学生825
四 接受外国留学生827
五 外国文教专家(教育引进智力)工作829
六 中外合作办学830
七 政府间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832
第五节 “科教兴省”战略与教育现代化835
一 “科教兴省”战略的逐步确立835
二 教育现代化的初步实施836
三 教育促小康工程839
第五章 历史新时期江苏教育的振兴与发展842
第一节 普及小学教育与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842
一 普及小学教育843
二 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845
三 九年义务教育的巩固和提高854
第二节 普通高中教育856
一 事业发展857
二 重点高中建设858
三 各项改革861
四 会考制度864
第三节 师范教育865
一 概述865
二 高等师范教育867
三 中等师范教育873
四 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880
第四节 职业教育884
一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884
二 高等职业教育895
第五节 高等教育901
一 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901
二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高等教育大众化905
三 “211工程”的实施与重点学科建设906
四 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908
五 高校科研工作910
第六节 成人教育914
一 概述914
二 农村成人教育919
三 职工教育921
四 成人高等教育922
五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923
六 广播电视大学924
第六章 当代江苏教育家的思想与实践927
第一节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与实践927
一 生平与教育活动927
二 教育思想和实践929
第二节 吴贻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933
一 生平和教育活动933
二 教育思想和实践935
第三节 匡亚明的教育思想与实践942
一 生平和教育活动942
二 教育思想和实践945
第四节 吴天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951
一 生平和教育活动951
二 教育思想和实践954
第五节 斯霞的教育思想和实践962
一 生平和教育活动962
二 教育思想和实践963
后记971
热门推荐
- 2449417.html
- 2389401.html
- 2304818.html
- 1700533.html
- 2862385.html
- 1779363.html
- 2785749.html
- 2074119.html
- 1978453.html
- 30120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744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044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888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26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415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579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127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759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611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19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