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学基础概论【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浙江中医药大学编者;范永升著;郑小伟,全国中医药成人教育学会,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编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5767752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72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289页
- 主题词:中医医学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学基础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2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4
一、整体观念4
二、辨证论治6
自学指导7
第一篇 中医理论基础概论9
第一章 阴阳五行9
第一节 阴阳学说9
一、阴阳的概念、属性和归类10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1
第二节 五行学说15
一、五行的概念15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7
自学指导21
第二章 藏象23
第一节 五脏25
一、心(附:心包络)25
二、肺28
三、脾30
四、肝33
五、肾(附:命门)37
第二节 六腑42
一、胆43
二、胃43
三、小肠44
四、大肠44
五、膀胱45
六、三焦45
第三节 奇恒之腑46
一、脑46
二、髓47
三、女子胞(附:精室)47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48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48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52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53
自学指导55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58
第一节 精58
一、精的基本概念58
二、精的生成59
三、精的主要功能59
第二节 气60
一、气的基本概念60
二、气的生成60
三、气的主要功能61
四、气的运动62
五、气的分类63
第三节 血64
一、血的基本概念64
二、血的生成64
三、血的主要功能65
四、血的运行65
第四节 津液66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66
二、津液的代谢67
三、津液的功能68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68
一、气与血的关系68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69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70
四、精与气、血、津液的关系70
自学指导71
第四章 经络74
第一节 经络的基本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74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74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75
第二节 经脉76
一、十二经脉76
二、奇经八脉84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88
一、联络形体官窍88
二、通行气血阴阳88
三、感应与传递信息88
四、调节功能活动88
自学指导88
第五章 体质90
第一节 体质的构成要素与影响因素90
一、体质的构成要素90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91
第二节 体质的分类93
第三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93
一、病因的易感性及发病的倾向性93
二、病理变化和疾病传变94
三、辨体诊断和因人制宜94
自学指导95
第六章 病因96
第一节 六淫97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97
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97
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98
第二节 疠气103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103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103
三、疠气发生和疫病流行的原因104
第三节 七情内伤104
一、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104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之间的关系105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105
第四节 饮食失宜106
一、饮食不节106
二、饮食不洁107
三、饮食偏嗜107
第五节 劳逸过度107
一、过劳107
二、过逸108
第六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108
一、痰饮108
二、瘀血110
第七节 其他病因111
一、外伤111
二、诸虫111
三、药邪111
四、医过111
五、先天因素112
自学指导112
第七章 病机114
第一节 发病原理114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115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116
三、发病形式117
第二节 基本病机118
一、邪正盛衰118
二、阴阳失调121
三、气血失常124
四、津液代谢失常127
五、内生五邪129
自学指导131
第八章 养生防治康复133
第一节 养生133
一、养生的意义133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134
第二节 预防135
一、未病先防135
二、既病防变136
第三节 治则136
一、扶正祛邪136
二、标本先后137
三、调整阴阳138
四、正治反治138
五、调理脏腑140
六、调理精气血津液141
七、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142
第四节 康复143
一、康复的意义143
二、康复的基本原则143
自学指导144
第二篇 中医诊断基础概论146
第一章 望诊146
第一节 望神147
一、望神的原理147
二、神的主要内容147
三、神的分类及判断148
第二节 望色149
一、常色和病色150
二、五色主病150
第三节 望形态151
一、望形体152
二、望姿态153
第四节 望头面五官154
一、望头部154
二、望面部155
三、望五官156
第五节 望皮肤160
一、望水痘160
二、望斑疹160
三、望痈疽疔疖161
第六节 望小儿示指络脉161
一、观察方法161
二、临床意义162
第七节 望排出物162
一、望痰涕163
二、望涎唾163
三、望呕吐物164
四、望二便164
第八节 望舌165
一、舌诊概说165
二、望舌质166
三、望舌苔168
四、舌质和舌苔的综合分析及临床意义170
自学指导172
第二章 闻诊175
第一节 听声音175
一、正常声音175
二、病变声音176
第二节 嗅气味178
一、病体气味178
二、病室气味179
自学指导179
第三章 问诊180
第一节 问寒热181
一、恶寒发热182
二、但寒不热182
三、但热不寒182
四、寒热往来183
第二节 问汗184
一、无汗184
二、有汗184
第三节 问疼痛185
一、疼痛的性质185
二、疼痛的部位187
第四节 问头身胸腹188
一、头晕188
二、目眩189
三、目昏、雀盲、视歧189
四、目痛189
五、耳鸣189
六、耳聋189
七、胸闷190
八、心悸190
九、胁胀190
十、脘痞190
十一、腹胀190
十二、身重190
第五节 问饮食口味191
一、口渴与饮水191
二、食欲与食量191
三、口味192
第六节 问二便193
一、大便的异常表现193
二、小便的异常表现195
第七节 问睡眠196
一、失眠196
二、嗜睡196
第八节 问妇女197
一、月经的异常表现197
二、带下的异常表现199
自学指导199
第四章 切诊202
第一节 脉诊202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202
二、诊脉的部位203
三、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03
四、正常脉象的特点204
五、脉象的生理变异205
六、常见脉象206
七、诊小儿脉208
八、相兼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209
九、脉诊的临床意义及脉症的从舍210
第二节 按诊211
、按诊的手法和临床意义211
二、按诊的主要内容212
自学指导214
第五章 八纲辨证215
第一节 八纲的基本证候215
一、表里辨证215
二、寒热辨证217
三、虚实辨证218
四、阴阳辨证219
第二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221
一、证候相兼221
二、证候错杂222
三、证候转化224
四、证候真假225
自学指导227
第六章 气血津液辨证229
第一节 气病辨证229
一、气虚证229
二、气陷证230
三、气滞证230
四、气逆证230
第二节 血病辨证231
一、血虚证231
二、血瘀证231
三、血热证231
四、血寒证232
第三节 气血同病辨证232
一、气滞血瘀证232
二、气虚血瘀证232
三、气血两虚证233
四、气不摄血证233
五、气随血脱证233
第四节 津液病辨证233
一、津液不足证234
二、水停证234
三、痰证235
四、饮证235
自学指导236
第七章 脏腑辨证238
第一节 心病辨证238
一、心气虚证239
二、心阳虚证239
三、心阳虚脱证239
四、心血虚证239
五、心阴虚证240
六、心火亢盛证240
七、心脉痹阻证240
八、痰蒙心神证240
九、痰火扰神证241
第二节 肺病辨证241
一、肺气虚证241
二、肺阴虚证241
三、风寒犯肺证242
四、风热犯肺证242
五、燥邪犯肺证242
六、痰热壅肺证243
七、痰湿阻肺证243
第三节 脾病辨证243
一、脾气虚证243
二、脾虚气陷证244
三、脾不统血证244
四、脾阳虚证244
五、寒湿困脾证244
六、湿热蕴脾证245
第四节 肝病辨证245
一、肝气郁结证245
二、肝火上炎证246
三、肝血虚证246
四、肝阴虚证246
五、肝阳上亢证246
六、肝风内动证247
七、寒滞肝脉证247
第五节 肾病辨证248
一、肾阳虚证248
二、肾虚水泛证248
三、肾阴虚证249
四、肾精不足证249
五、肾气不固证249
六、肾不纳气证250
第六节 腑病辨证250
一、胃阴虚证250
二、食滞胃脘证251
三、胃寒证251
四、胃虚寒证251
五、胃热证251
六、小肠实热证252
七、大肠湿热证252
八、大肠津亏证252
九、膀胱湿热证252
十、胆郁痰扰证252
第七节 脏腑兼病辨证253
一、心肾不交证253
二、心肺两虚证253
三、心脾两虚证254
四、肺脾两虚证254
五、脾胃湿热证254
六、肝火犯肺证254
七、肺肾阴虚证255
八、肝脾不调证255
九、肝胆湿热证255
十、肝胃不和证255
十一、脾肾阳虚证256
十二、肝肾阴虚证256
自学指导256
《中医学基础概论》教学大纲259
热门推荐
- 2683604.html
- 19939.html
- 2960167.html
- 377018.html
- 3243300.html
- 2196575.html
- 1632822.html
- 2116038.html
- 3083687.html
- 31799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862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394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833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66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813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856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227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121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893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04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