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天人之际 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天人之际 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
  • 聂琴编著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688332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194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0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天人之际 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中国哲学产生的背景3

二、中国哲学与中国人7

三、中国哲学的特点11

1.浓郁的社会情结11

2.看似无神却有“神”12

3.深厚的辩证法传统13

4.偏重直觉的思维方式14

5.学派的二分对立不明显15

四、中国哲学的初萌16

1.殷周的天命神学17

2.阴阳学说18

3.“五行”思想20

第二章 春秋百家兴起22

一、儒家的创始人——孔子23

1.“仁”的学说25

2.天人观28

3.仁智统一与成人之道29

4.孔子与中国文化30

二、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墨子32

1.“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34

2.“兼相爱”和“交相利”34

3.“取实予名”与“三表”36

4.非命与天志36

5.墨学的文化失落37

三、最早的思辨哲学家——老子39

1.道生万物40

2.无为与无名41

3.“反者道之动”42

4.老子的文化地位44

第三章 战国诸子争鸣46

一、儒学的亚圣——孟子47

1.性善论48

2.“仁政”学说49

3.“养浩然之气”与成人之道51

4.孟子的历史地位52

二、逍遥的隐士——庄子53

1.泛神论的天道观54

2.“齐物我”的超脱与无为54

3.相对主义的认识论55

4.“逍遥游”与道家的理想人格56

5.道家的文化传承56

三、儒家的别派——荀子57

1.性恶论58

2.“明于天人之分”的天道观58

3.“明分使群”的人道观59

4.“制名以指实”的认识论59

5.对“古今”“礼法”之争的总结60

6.荀子思想的文化地位61

四、先秦最后的思想家——韩非61

1.法治思想和历史进化的观念62

2.“缘道理”与“因人情”64

3.“参验”的认识论65

4.法家与中国文化65

第四章 两汉儒术独尊68

一、儒学独尊地位的奠定69

二、汉代“醇儒”——董仲舒73

1.“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哲学75

2.“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历史循环论77

3.“三纲”“五常”的社会伦理观78

4.“尊神”与“以名正实”的认识论79

5.董仲舒思想的文化影响80

三、战斗的无神论者——王充81

1.“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元气构成论82

2.“自然之道,非或为之”的无神论思想83

3.“疾虚妄”“重效验”的认识论84

4.王充哲学的主要贡献85

第五章 魏晋乱世玄风88

一、玄学的奠基人——王弼89

1.“以无为本”的本体论90

2.“言不尽意”的认识论91

3.“天无妄然”的天命观92

二、名教与自然的再争论——嵇康、裴頠和欧阳建93

1.“越名教而任自然”93

2.从“贵无”到“崇有”94

3.从“言不尽意”到“言尽意”95

三、以独化调和两极——郭象96

1.“独化于玄冥之境”96

2.“遇”即是“命”98

3.“名教即自然”99

四、道佛入玄——葛洪和僧肇101

1.玄宗万殊,道括乾坤——葛洪的道教神学102

2.“不真空”,“物不迁”——僧肇的般若空宗103

五、反佛的斗士——范缜104

1.佛教的社会危害与反佛思想105

2.对因果报应说的批判106

3.对形神之辩的总结107

第六章 隋唐三教合流110

一、隋唐佛学111

1.“三谛圆融”——智顗与天台宗112

2.“万法唯识”——玄奘与法相宗113

3.“法界缘起”——法藏与华严宗115

4.“顿悟成佛”——慧能与禅宗116

二、隋唐道学119

1.道教兴盛的社会条件119

2.隋唐道教的主要理论119

3.道教的文化影响121

三、隋唐儒学122

1.重振儒学的努力——韩愈和李翱123

2.哲学唯物主义的重起——柳宗元和刘禹锡125

第七章 宋明理学盛行131

一、理学的主要奠基者——张载132

1.“太虚即气”133

2.“一物两体”134

3.“知礼成性”和“变化气质”135

二、为“新法”推“新学”——王安石136

三、两宋理学的主流派——程颢、程颐138

四、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140

1.“理在气先”——对世界本体的回答140

2.“理一分殊”与“物无无对”——宇宙形成观142

3.“人欲”与“天理”——人性论和复性说143

4.“格物”与“致知”——认识论和方法论144

五、宋明理学的“心学”一派——陆九渊和王守仁146

1.从“心即理”到“良知”——本体论上的结论148

2.“知行合一”与格物即格心——认识论上的结论149

3.良知的发育150

六、对理学的批判——王廷相151

第八章 明清经世实学156

一、反道学的异端——李贽157

1.主观真理论157

2.天赋平等观158

3.“无私则无心”的私产要求159

二、古代哲学的总结家——王夫之160

1.对“理气”之辩的总结160

2.对“动静”之辩的总结161

3.对“心物(知行)”之辩的总结162

4.“理势合一”的历史观163

三、民主的启蒙人——黄宗羲164

1.反对专制的社会史观164

2.“心即气”的泛神论165

3.历史主义的方法论165

四、从批判到建构——颜元166

1.重解义利关系166

2.强调“习行”“践履”167

五、最后的盛世学者——戴震168

1.道、气、理一致的本体论和运动观169

2.“血气心知”“精爽神明”的认识论170

3.“理存乎欲”的理欲观171

第九章 结语174

一、近代中国哲学的逻辑发展175

1.基于传统的求新——从1840至1898175

2.进化论引发的变革——从1898至1915177

3.新旧思想的大激战——从1915至1949180

二、比较和反思——中国哲学的世纪回响185

1.对中西方哲学的比较185

2.对中西方文明的比较188

参考文献19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