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流行病学【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现代流行病学
  • 谭红专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43008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778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80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流行病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基本概念3

第一章 绪论3

第一节 流行病学发展简史3

一、学科的发展3

二、我国流行病学的成就5

第二节 流行病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5

一、传染病防治时期5

二、疾病防治时期6

三、从研究疾病扩大到研究疾病和健康6

四、从研究疾病与健康向研究所有人群事件拓展6

第三节 现代流行病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7

一、现代流行病学的特点7

二、现代流行病学的发展趋势8

第二章 病因与病因推断10

第一节 病因的概念10

一、病因的定义10

二、病因模型11

三、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14

四、因果联接方式17

第二节 病因推断的方法18

一、病因研究的推理方法19

二、统计学关联到因果关联24

三、病因推断的常用标准25

第三章 暴露测量29

第一节 概述29

一、暴露测量的概念29

二、暴露测量的目的31

三、暴露测量的内容31

第二节 暴露测量方法35

一、暴露分类35

二、暴露测量方法36

三、暴露测量方法的选择39

第三节 查阅记录41

一、记录的种类41

二、利用记录的优点41

三、记录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42

四、记录摘录中的误差来源和质量控制42

五、日记44

第四节 人体测量47

一、机体测量的用途和局限性47

二、外生性化合物的测量48

三、内生性化合物的测量50

四、生物测量的质量控制52

五、生物标本库53

第五节 环境测量54

一、环境测量的用途及其局限性54

二、当前暴露的测量和抽样55

三、既往暴露的测量和抽样58

第六节 暴露测量中的伦理学问题59

一、流行病学研究与伦理问题60

二、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伦理实践61

第四章 疾病频率的测量66

第一节 测量发病频率的指标66

一、发病率66

二、累积发病率66

三、发病密度67

四、发病比与生存比67

五、应用发病频率的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68

第二节 测量患病频率的指标70

一、患病率70

二、感染率71

三、续发率72

第三节 测量死亡频率的指标72

一、死亡率72

二、病死率72

三、生存率73

四、累积死亡率73

第四节 生命质量的评价指标73

一、潜在减寿年数73

二、伤残调整寿命年74

三、健康寿命年75

第五节 积限和指数公式76

一、积限公式77

二、指数公式77

三、生存比与平均发病时间的关系78

四、竞争危险的应用79

第五章 效应和联系的测量81

第一节 效应的测量81

一、简单效应测量81

二、效应的测量方法84

三、病因的测量88

第二节 联系的测量89

一、混杂89

二、混杂因素90

三、因果关系和混杂的简单模式90

四、患病率比91

第二篇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95

第六章 流行病学研究类型95

第一节 实验研究96

一、临床试验96

二、现场试验97

三、类实验98

第二节 非实验研究99

一、描述性研究100

二、分析性研究104

第三节 理论和方法的研究106

一、理论流行病学106

二、方法的研究106

第四节 研究类型的选择106

一、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107

二、其他设计108

第七章 流行病学研究设计111

第一节 研究设计的原则与策略111

一、提高研究的精确性111

二、提高研究的真实性114

第二节 流行病学研究的过程114

一、选题与制定计划114

二、计划的实施117

三、资料处理与总结118

第三节 调查表119

一、调查表的种类119

二、调查表的内容与结构121

三、调查表常见问题122

第四节 研究方案124

一、研究方案的基本内容124

二、研究方案对照检查提纲126

第八章 流行病学中的现场调查方法129

第一节 个别访谈129

一、概述129

二、访谈员误差130

三、访谈的类型和方式130

四、访谈的最适状况131

五、访谈者的任务131

六、访谈员的选择、培训和监督133

七、电话访谈中的特殊问题135

第二节 采样136

一、生物样本的收集136

二、环境采样136

第三节 有关现场调查的其他技术方法137

一、捕获-标记-再捕获方法137

二、随机应答技术138

第九章 描述性研究141

第一节 现况研究141

一、概念141

二、现况研究的目的142

三、现况研究的种类142

四、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防止148

五、现况研究的资料分析148

第二节 生态学研究149

一、生态学研究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49

二、生态学研究的目的和方法150

三、生态学研究的应用与局限性151

第三节 爆发调查152

一、调查目的152

二、调查方法与步骤152

三、爆发调查的资料分析与结果报告153

四、爆发调查实例156

第十章 筛检160

第一节 概述160

一、概念160

二、筛检的类型和方法161

三、应用筛检的原则161

第二节 筛检的评价162

一、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162

二、筛检效果的评价指标168

第十一章 公共卫生监测171

第一节 概述171

一、公共卫生监测的定义171

二、公共卫生监测的历史和发展171

三、公共卫生监测的目的172

四、公共卫生监测的种类176

第二节 监测方法177

一、监测程序177

二、监测技术178

第三节 监测系统179

一、监测系统的分类179

二、监测系统的评价179

三、我国几个重要的监测系统简介180

第十二章 队列研究183

第一节 基本原理183

一、队列与队列研究的定义183

二、队列研究的特点184

三、队列研究的目的185

四、队列研究的类型185

第二节 队列和暴露组的定义186

一、人时分类188

二、持续暴露189

三、暴露对象的非暴露时间190

四、划分暴露191

五、平均暴露强度192

六、无死亡人时192

七、暴露后事件193

第三节 队列的随访193

一、追踪研究对象193

二、确定结局事件的时机194

三、特殊暴露队列和一般人群队列194

第四节 队列研究的研究功效195

一、α错误和显著性水平195

二、β错误和研究功效195

三、α错误和显著性水平与β错误和研究功效之间的关系195

四、样本量、功效、相对危险度、绝对危险度之间的关系196

五、队列研究功效的估计方法196

第五节 队列研究中的注意事项196

一、费用196

二、队列研究中的配比198

三、健康工人效应和霍桑效应198

四、队列研究的优缺点198

五、选用队列研究的指征199

第十三章 病例对照研究200

第一节 概述200

一、简史200

二、基本概念201

三、与队列研究的本质联系201

四、伪率和比数比202

五、类型203

第二节 实施要点204

一、确定源人群204

二、选择对照的原则204

三、对照的来源205

四、对照组的数目209

五、病例与对照的代表性210

六、病例与对照信息的可比性211

七、分类和诊断的时机212

第三节 病例对照设计的衍生类型212

一、病例-队列研究212

二、累积(流行)病例对照研究214

三、单纯病例研究215

四、病例-交叉研究215

五、两级抽样216

六、比例死亡比研究216

七、现患病例的病例对照研究216

八、巢式病例对照研究217

第四节 病例对照研究中的配比217

一、配比的目的217

二、配比引起的问题218

三、配比的指征与禁忌218

四、使用配比时还要考虑的问题218

五、配比过头219

六、配比的代价220

七、配比与可信度220

八、对信息质量的指示因子进行配比220

九、重叠配比类别引起的偏倚221

十、其他设计221

十一、每个病例应配多少对照221

第五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功效及优缺点222

一、病例对照研究的功效222

二、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223

第十四章 流行病学实验研究225

第一节 概述225

一、发展简史225

二、基本特点226

三、主要类型227

四、类实验229

第二节 流行病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231

一、明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现场和研究对象231

二、估计样本含量232

三、随机化分组234

四、设立对照235

五、盲法的应用236

六、确定实验观察期限237

七、选定结局变量237

八、确定基线数据,建立社区监测系统238

九、对象的随访和资料收集239

第三节 现场试验的资料分析239

一、排除239

二、退出240

三、评价现场试验效果的主要指标241

第四节 应注意的问题242

一、伦理道德问题242

二、预实验242

第五节 流行病学实验的优缺点243

一、主要优点243

二、存在的缺点243

第十五章 偏倚及其灵敏度分析244

第一节 混杂偏倚244

一、概述244

二、混杂偏倚的灵敏度分析247

第二节 信息偏倚249

一、概述249

二、错分的测量和灵敏度分析251

第三节 选择偏倚256

一、概述256

二、选择偏倚的分析258

第十六章 交互作用260

第一节 概述260

一、交互作用的概念260

二、交互作用的类型261

第二节 交互作用的识别261

一、交互作用的模型261

二、交互作用的识别262

第三节 交互作用分析与讨论264

一、统计学交互作用264

二、生物学交互作用266

三、公共卫生交互作用272

第十七章 理论流行病学274

第一节 概述274

一、理论流行病学发展的回顾274

二、理论流行病学的概念275

三、理论流行病学研究现状与展望275

第二节 流行病学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276

一、建立模型前的科学假设276

二、模型的拟合及其修正280

第三节 几种重要的流行病学数学模型介绍281

一、催化模型282

二、分段模型283

三、流行病学阈模型283

四、关于模型的确定性和随机性两种类型284

第四节 理论流行病学研究的应用284

一、定量地解析流行过程中各种主要因素的作用284

二、模型抽象研究、探讨和评价疾病预防控制的方案286

三、疾病流行的动力学特点287

四、预防措施的卫生经济学评价288

五、课堂模拟流行过程用于培训教学289

第三篇 资料分析293

第十八章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基本统计方法293

第一节 概述293

一、流行病学资料分析的基础293

二、流行病学资料的类型与统计方法295

三、概率分布和精确统计296

四、常用近似统计方法297

第二节 显著性检验与统计估计299

一、显著性检验300

二、统计估计302

第三节 计量资料的统计方法305

一、描述频数分布特征的指标305

二、计量资料的假设检验307

三、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t检验与u检验308

四、配对样本比较的t检验309

五、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与u检验310

六、方差分析311

第四节 人时资料的统计方法316

一、大样本人时资料的统计方法317

二、小样本人时资料的统计方法322

第五节 纯计数资料的统计方法322

一、大样本资料的统计方法323

二、小样本资料的统计方法327

第六节 等级资料的统计方法328

一、秩和检验329

二、Ridit分析332

三、等级相关334

第十九章 分层分析337

第一节 概述337

一、分层分析的用途337

二、混杂与效应测量修饰337

三、混杂的判断及其作用大小的估计339

四、选择需要控制的混杂因子339

五、确定混杂因子的分类341

六、分层分析的基本步骤341

第二节 步骤与方法342

一、资料整理342

二、同质性检验343

三、点值估计344

四、分层资料的假设检验351

五、区间估计354

六、效应测量修饰的评价与描述358

第三节 分层分析的应用361

一、病例队列资料361

二、两级资料362

三、配比研究资料的分析363

四、基本生存分析366

五、归因分数估计369

六、诱导期分析370

第二十章 多分类暴露因素和结果分析373

第一节 多分类变量资料的类别及定量方法373

一、多分类资料类别373

二、多分类变量的赋值方法373

第二节 无序多分类暴露因素资料的常用分析方法374

一、不分层资料的分析方法375

二、分层资料的统计方法376

第三节 有序多分类暴露因素资料的剂量反应关系及趋势分析377

一、作图法377

二、趋势分析381

三、零水平资料的处理385

第四节 多类结果的统计方法385

一、联合Pearson x2检验及两两比较386

二、无序多分类结果Logistic模型387

三、有序多分类结果Logistic回归模型389

四、百分数趋势x2检验法389

五、多重分析与联合分析的比较390

第二十一章 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简介391

第一节 回归分析的基本问题391

一、回归函数392

二、基本回归模型397

第二节 多元回归分析入门408

一、多元回归模型408

二、多元回归中的趋势模型416

三、Logistic模型的扩展420

第三节 回归模型的建立过程424

一、回归模型的选择424

二、回归模型的拟合426

三、回归模型的评价428

四、对模型整体的估计433

第四节 几种常见类型资料回归模型的建立435

一、不配比病例对照研究及其相关设计中的模型建立435

二、病例对照模型的建立与外部信息437

三、分层资料模型的建立438

四、配比资料模型的建立439

五、纵向资料模型的建立440

六、非参数资料模型的建立442

七、等级资料模型的建立444

第二十二章 生存分析449

第一节 方法简介449

一、方法的起源449

二、方法简介451

第二节 资料453

第三节 统计模型456

一、队列效应模型456

二、年龄-期间模型458

三、年龄-期间-队列模型458

四、特殊危险因素协同效应模型459

五、实例459

六、讨论463

第四节 Cox回归模型464

一、Cox模型的基本原理464

二、Cox模型的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465

三、不同类型的Cox模型467

四、Cox模型在流行病学上的应用468

五、Cox回归分析应用实例470

第二十三章 Meta分析476

第一节 概述476

一、基本概念476

二、与传统文献综述的区别477

三、进行Meta分析的指征477

第二节 Meta分析的步骤和方法477

一、拟定研究计划477

二、收集资料478

三、根据入选标准选择合格的研究478

四、复习每个研究并进行质量评估479

五、提取变量,填写过录表,建数据库481

六、计算各独立研究的效应大小481

七、异质性检验481

八、计算合并后综合效应的大小482

九、敏感性分析482

十、总结报告482

第三节 Meta分析常用统计方法483

一、两均数之差的合并和一致性检验483

二、两率之差的合并和一致性检验485

三、病例-对照研究OR值的合并和一致性检验486

第四节 偏倚及其检查488

一、偏倚的种类488

二、偏倚的检查489

第五节 Meta分析展望491

第四篇 流行病学的应用497

第二十四章 临床流行病学497

第一节 概述497

一、发展简史497

二、定义497

第二节 临床试验的设计、测量与评价498

一、设计498

二、衡量499

三、评价499

第三节 临床流行病学的应用500

一、研究疾病自然史500

二、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的评价501

三、疾病的预后判断506

第四节 临床试验507

一、概述507

二、临床试验的基本类型508

三、临床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508

四、明确诊断标准和评定指标的标准化510

五、临床试验应注意的问题510

六、随机化对照试验和非随机化试验513

第五节 序贯分析514

一、特点514

二、要求515

三、设计515

四、种类515

五、序贯试验的一般程序515

六、关于θ值517

第六节 临床决策分析518

第二十五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521

第一节 概述521

一、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发展521

二、我国传染病流行的现状与形势522

三、传染病流行病学的某些特征523

第二节 传染过程523

一、传染过程与流行过程523

二、传染过程及其感染谱524

三、传染时间谱和疾病发展谱524

第三节 传染概率525

一、传染概率的定义525

二、传染概率的评估方法526

三、传染概率比528

第四节 基本繁殖数529

一、基本繁殖数的概念529

二、基本繁殖数的估计529

三、基本繁殖数与发病率的关系531

四、R0估计的卫生学意义532

第五节 疫源地与流行过程532

一、疫源地532

二、流行过程533

三、传染病流行过程中效应测量的指标536

第六节 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与预测537

一、传染病的预防537

二、传染病的控制措施537

三、传染病报告资料的分析与疫情预测539

第七节 计划免疫541

一、我国计划免疫工作概况541

二、计划免疫的内容542

三、预防接种效果考核543

第二十六章 环境流行病学545

第一节 概述545

一、环境流行病学的定义和研究目的545

二、环境流行病学研究对象545

三、环境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及内容546

四、环境流行病学发展简史546

第二节 暴露的评价547

一、暴露及其分类547

二、暴露测量547

第三节 健康效应的评价550

一、健康效应的概念550

二、人群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550

三、环境异常变化对人群作用的影响因素551

四、健康效应测量的内容及方法554

第四节 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应用558

一、已知环境因素暴露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价558

二、已知疾病的环境病因探索560

三、卫生标准的研究562

四、特定环境因素的人群健康效应谱研究563

第二十七章 生殖流行病学565

第一节 概述565

一、基本概念565

二、研究方法和指标565

三、研究进展565

四、存在的问题566

第二节 常见生殖现象的流行特征567

一、生育力567

二、自然流产568

三、出生缺陷569

第三节 危险因素571

一、遗传因素571

二、生活行为因素572

三、感染573

四、疾病史574

五、药物575

六、避孕和人工流产575

七、环境与职业因素577

第四节 生殖流行病学研究方法578

一、描述性研究578

二、分析性研究579

三、实验性研究581

四、研究方法进展582

第五节 防治策略和措施585

一、策略585

二、措施585

第二十八章 遗传流行病学587

第一节 概念与研究范围587

一、概念587

二、研究对象与范围588

第二节 研究方法589

一、双生子研究590

二、养子研究595

三、系谱分析596

四、分离分析597

五、遗传度的估计602

六、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分析604

第三节 遗传咨询及再发危险率估计607

一、遗传咨询607

二、再发危险率估计609

第二十九章 营养流行病学614

第一节 营养流行病学中所用的研究方法614

一、生态学研究614

二、病例-对照研究616

三、队列研究617

四、干预试验618

五、其他619

第二节 暴露的测量620

一、暴露变量的选择620

二、暴露变量的测量622

三、暴露变量的变异和时间趋势625

第三节 危险性的测量及其公共卫生学意义626

一、危险性的测量626

二、流行病学证据与因果推断627

三、流行病学证据的公共卫生学意义627

第三十章 伤害流行病学629

第一节 概述629

一、伤害研究简史629

二、伤害的定义630

三、伤害的分类631

四、伤害发生的基本条件633

五、伤害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636

第二节 伤害的流行特征637

一、伤害的分布637

二、特殊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641

第三节 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642

一、伤害资料的收集642

二、伤害的测量指标643

三、伤害研究领域中流行病学方法的应用648

第四节 伤害的预防策略和措施652

一、预防策略652

二、预防措施654

第三十一章 分子流行病学656

第一节 概述656

一、分子流行病学产生的背景656

二、分子流行病学的产生和发展657

三、分子流行病学与传统流行病学的关系659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659

一、生物标志探讨659

二、暴露测量661

三、易感性测量662

四、效应测量663

五、干预效果评价664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665

一、测量指标的选择665

二、标本的采集与储存665

三、常用分子生物学及相关技术简介666

四、常用调查研究方法667

五、资料处理和分析667

六、实验中的质量控制670

七、误差671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672

一、研究设计672

二、研究实例673

第三十二章 行为流行病学675

第一节 概述675

一、行为的概念675

二、健康关联行为675

三、行为与健康676

四、行为流行病学的概念676

第二节 常见健康关联行为677

一、生活方式677

二、应激与A型行为类型678

三、自损行为680

第三节 行为的测量680

一、行为测量的基本方法681

二、生活方式的测量681

三、应激的测量681

第四节 行为干预及其评价682

一、行为干预的概念682

二、行为干预的策略683

三、行为干预研究的流行病学设计和评价684

第三十三章 健康流行病学688

第一节 健康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688

第二节 健康流行病学的概念690

一、健康流行病学的概念690

二、健康流行病学与流行病学的关系690

三、健康流行病学的思想观691

四、健康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691

第三节 健康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属性692

一、健康观的演变692

二、健康的定义693

三、健康的维度694

四、健康的特征695

第四节 健康测量及其指标696

一、健康测量的概念696

二、健康测量的发展及其特征696

三、健康指标的分类698

四、常用的健康指标699

第三十四章 管理流行病学701

第一节 概述701

一、管理流行病学的定义701

二、管理流行病学的发展701

三、管理流行病学的作用702

四、卫生管理的几个基本概念703

第二节 流行病学与卫生计划703

一、确定优先与重点控制的疾病704

二、确定重点疾病的控制目标704

三、确定控制疾病的策略与措施705

第三节 制定计划实施方案与质量监控706

一、计划实施方案的基本内容706

二、计划实施的质量监控706

第四节 流行病学与卫生计划评价707

一、评价的概念707

二、评价的目的708

三、评价工作与评价研究708

四、评价的类型709

五、现场调查评价模式711

六、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715

七、卫生计划评价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718

第三十五章 药物流行病学721

第一节 概述721

第二节 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设计及资料的收集722

一、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设计722

二、药物流行病学的资料收集723

第三节 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724

一、上市前研究724

二、上市后研究726

中文索引739

英文索引75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