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基本常识与针灸学【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周萍主编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3702727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163页
- 文件大小:8MB
- 文件页数:170页
- 主题词:中医学-专业学校-教材;针灸学-专业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基本常识与针灸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中医基本知识6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6
第一节 阴阳学说6
一、阴阳的变化规律6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7
第二节 五行学说8
一、五行的归类推演8
二、五行的生克规律9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9
第二章 脏腑11
第一节 脏与腑11
一、五脏11
二、六腑14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16
第二节 气、血和津液17
第三章 经络20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组成和作用20
第二节 十二经脉21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21
二、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22
三、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及流注次序22
[附]奇经八脉22
第四章 病因24
第一节 外来致病因素24
一、六淫24
二、疫疠27
三、外伤及虫兽伤27
第二节 精神致病因素28
第三节 其他致病因素28
一、饮食28
二、劳逸29
第四节 继发致病因素29
一、痰饮29
二、瘀血29
三、内生“五邪”30
第五章 诊法与辨证31
第一节 诊法31
一、望诊31
二、闻诊35
三、问诊36
四、切诊38
第二节 辨证40
一、八纲辨证40
二、脏腑辨证43
三、卫气营血辨证49
第六章 预防与治则52
第一节 预防52
一、未病先防52
二、既病防变53
第二节 治则与治法53
一、治疗基本法则53
二、治疗八法54
第七章 方药基础知识56
第一节 中药56
一、中药的来源56
[附]均表明所属部分不是必修内容,其文字体、号与正文有所区别,特作说明。下同。56
二、中药的性能56
三、中药的炮制57
四、中药的用法58
五、常用中药分类59
第二节 方剂基础知识64
一、组成原则64
二、组成变化65
三、方剂的剂型65
[附]常用中药简表66
第八章 常见病证77
月经不调77
一、月经先期77
二、月经后期78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79
四、月经过多79
五、月经过少80
崩漏80
带下病82
妊娠恶阻83
胎漏、胎动不安84
产后发热85
产后腹痛86
产后身痛87
产后恶露不绝88
产后缺乳89
第九章 中医护理90
第一节 生活起居护理90
第二节 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90
身体各部的观察及护理要点91
一、头部91
二、颈部92
三、胸部92
四、脘腹部92
五、腰背部92
六、四肢93
七、皮肤93
八、二便93
全身症状的观察及护理要点94
一、恶寒94
二、发热94
三、昏迷94
四、惊厥94
五、水肿95
六、呕吐95
七、哮喘95
八、血证(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95
九、心悸96
十、黄疸96
第三节 心理护理96
第四节 用药护理98
一、中药汤剂的煎法98
二、给药时间98
三、服药方法99
四、服药的护理99
五、中药的不良反应与护理99
第五节 饮食调护100
一、饮食调护的一般原则100
二、辨证择食100
[附]常用食物简表101
第六节 常用护理技术110
一、按摩疗法110
二、发泡疗法115
三、熏洗疗法115
四、吹药法116
五、导便法116
六、坐药法117
[附一]中医科病室护士交班报告的书写117
[附二]病情描述术语选摘118
下篇针灸学120
第一章 腧穴120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和作用120
第二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120
第三节 十四经经脉及常用腧穴123
一、手太阴肺经123
二、手厥阴心包经124
三、手少阴心经126
四、手阳明大肠经127
五、手少阳三焦经129
六、手太阳小肠经131
七、足阳明胃经133
八、足少阳胆经135
九、足太阳膀胱经137
十、足太阴脾经140
十一、足厥阴肝经140
十二、足少阴肾经142
十三、任脉143
十四、督脉145
第四节 奇穴146
第二章 毫针法149
第一节 针具149
第二节 针刺练习149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149
第四节 针刺法150
第五节 异常情况的预防及处理153
[附]三棱针刺法154
第三章 灸法155
第一节 常用灸法155
一、艾炷灸155
二、艾条灸156
三、温针灸156
第二节 施灸须知156
[附]拔罐疗法156
第四章 针灸治疗158
第一节 辨证和取穴的基本原则158
第二节 常见病证的治疗158
[附]方剂首字笔画索引161
热门推荐
- 2774158.html
- 1613125.html
- 1887201.html
- 1069976.html
- 821639.html
- 1059004.html
- 2565149.html
- 1772943.html
- 1250983.html
- 37706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455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407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145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306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619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413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826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108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658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11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