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监测学【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临床监测学
  • 佘守章,岳云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70013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926页
  • 文件大小:108MB
  • 文件页数:960页
  • 主题词:临床-监护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临床监测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监测基本技术3

第一章 绪论3

第二章 监测的基本原理6

二、临床监测指标的不确定性7

一、临床监测参数信号弱7

第一节 临床监测参数的基本特点和分类7

三、临床监测的分类8

一、信号获取9

第二节 临床监测基本过程及原理9

二、信号加工处理19

三、记录、显示与警报系统25

第三章 血流动力学监测26

一、无创血压监测28

第一节 动脉压监测28

二、创伤性动脉压监测30

三、临床应用34

四、并发症防治39

第二节 中心静脉穿刺插管和测压40

二、穿刺插管方法41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41

三、操作方法45

四、中心静脉压监测47

五、并发症防治50

第三节 肺动脉压监测51

一、生理基础52

三、导管种类和结构53

二、肺动脉压监测的适应证和禁忌证53

四、插管技术55

五、压力测定的错误判断57

六、肺动脉导管的临床应用58

七、肺动脉压或肺毛细血管楔压监测的价值60

八、并发症防治61

二、临床应用63

一、监测方法63

第四节 左房压监测63

第五节 心排血量监测65

三、并发症防治65

一、无创伤性心排血量测定法66

二、创伤性心排血量测定68

三、心排血量监测的临床意义72

一、右心功能的评估方法73

第六节 右心功能监测73

二、围手术期影响右心室功能的因素75

三、右心功能评定的临床意义76

一、心肌收缩间期77

第七节 心肌收缩性77

一、监测方法78

第八节 心肌氧平衡78

二、射血分数78

二、临床意义79

第一节 简介81

第四章 心血管超声监测81

一、术中TEE的基本设备82

第二节 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82

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和类型82

二、术中TEE检查方法83

三、术中TEE的临床应用99

四、TEE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的应用106

一、术中经食管三维超声107

第三节 超声新技术在术中心血管超声监测中的应用及前景107

二、术中心腔内超声108

第五章 心电监测113

一、监测方法114

第一节 一般心电监测114

二、正常心电图118

三、房室扩大及肥厚120

四、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122

五、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等对心电图的影响125

六、心律失常128

一、动态心电图139

第二节 其他心电监测139

二、运动心电图143

三、长时间的心电图监护144

第六章 呼吸功能监测145

一、肺容量146

第一节 通气功能监测146

二、动态肺容量147

三、小气道功能148

四、弥散功能149

五、气道反应性151

六、呼吸功能监测154

一、氧气测定156

第二节 通气效应监测156

二、二氧化碳的测定161

二、监测仪原理164

一、定义及临床意义164

第三节 脉搏血氧饱和度的监测164

三、临床应用166

五、传统SpO2常见误差的原因167

四、传统SpO2精确度和生理学局限性167

六、新一代脉搏血氧饱和度仪168

二、监测仪原理170

一、定义及临床意义170

第四节 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170

三、CO2波形171

四、影响因素176

六、局限性177

五、临床应用177

一、PtcO2监测178

第五节 经皮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监测178

二、PtcCO2的监测179

一、测定方法180

第七节 运动负荷测定180

第六节 经结膜氧分压监测180

一、原理与方法180

二、正常值及临床应用的优点180

三、局限性180

三、临床应用评估181

二、常用指标(非创伤性)181

二、跨膈压182

一、最大吸气压和最大呼气压182

第八节 呼吸肌功能测定182

第一节 呼吸机制185

第七章 呼吸力学监测185

二、肺顺应性186

一、呼吸压力186

三、机械通气时的顺应性及阻力189

四、呼吸功191

一、浅快呼吸法194

第二节 气道力学的监测194

二、旁气流连续气道监测197

一、麻醉期间的呼吸监测204

第三节 围手术期的呼吸监测204

二、术后呼吸监测206

三、ICU呼吸衰竭监测207

第八章 脑功能监测212

第一节 脑电图与数量化脑电图监测213

一、脑电生理214

二、数量化脑电图监测的原理和方法220

三、数量化脑电图的监测技术226

四、数量化脑电图监测的特点与应用228

一、前言232

第二节 事件相关电位232

二、事件相关电位234

第三节 脑血流监测237

一、脑血流生理基础238

二、脑血流的测定方法239

三、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240

四、经颅多普勒监测脑血流的应用244

二、脑近红外光谱仪的基本原理247

一、前言247

第四节 脑氧饱和度——脑近红外光谱仪监测247

三、脑近红外光谱仪监测的方法249

四、脑近红外光谱仪的应用252

五、脑近红外光谱仪监测的评价255

第五节 颅内压监测257

一、颅内压的生理学意义257

二、颅内压监测方法259

三、颅内压监测分析262

一、微透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67

第六节 脑微透析监测267

二、脑损伤时脑组织间液中的化学物质的变化268

六、微透析的不良反应270

五、微透析技术与其他监测方法比较270

三、脑组织间液化学物质改变与临床过程和预后的关系270

四、敏感的监测指标及其可行性270

七、微透析监测的临床应用和前景271

第九章 诱发电位监测274

三、诱发电位监测的适应症275

二、诱发电位的分类275

第一节 概述275

一、诱发电位的特点275

二、有关的技术参数276

一、概述276

第二节 诱发电位术中监测276

三、体感诱发电位术中监测278

五、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术中监测281

四、脊髓诱发电位术中监测281

六、视觉诱发电位术中监测285

七、运动诱发电位术中监测286

八、其他诱发电位287

第三节 诱发电位与麻醉深度监测289

第十章 肝功能监测292

第一节 肝脏的生理功能293

一、参与物质代谢294

四、肝脏的再生296

三、参与血液凝固凝血功能的调节296

二、药物转化和解毒作用296

二、症状和体征297

一、病史297

五、其他功能297

第二节 病史和临床检查297

一、肝合成功能试验299

第三节 肝功能试验299

二、反应肝脏排泄功能的试验304

三、肝脏药物代谢功能的试验308

四、反映肝细胞损害的试验313

五、反映肝免疫调节功能的试验317

六、胆汁淤积的标记试验318

七、肝纤维化标志物的检验321

八、反映肝癌标志的指标323

九、肝炎病毒免疫学检查325

一、血流动力学监测327

第四节 肝血流监测327

二、肝血流量监测328

三、超声检查330

二、放射性核素显像330

第五节 肝脏的影像学检查330

一、X线及磁共振成像检查330

一、麻醉期间肝功能的影响因素331

第六节 围术期肝功能监测指标的选择331

二、肝功能检测的选择332

三、肝功能指标异常患者的术前处理原则336

第十一章 肾功能监测339

一、肾脏解剖学基础340

第一节 肾脏基础知识340

二、肾脏生理学基础341

一、麻醉药对肾功能的影响344

第二节 围术期肾功能的变化344

二、麻醉方法和手术操作的影响346

二、病因和分类347

一、病理生理改变347

第三节 急性肾衰竭347

三、鉴别诊断348

四、肾功能衰竭与多脏器衰竭的关系349

一、影像学检查350

第四节 肾功能测定方法350

五、急性肾衰竭的预防和治疗350

二、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检查351

三、肾血流量的测定方法354

四、肾小管功能检查法355

五、手术过程中的肾功能监测360

第十二章 内分泌功能监测362

一、激素及其代谢物的测定363

第一节 概述363

一、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兴奋试验364

第二节 下丘脑-垂体功能监测364

二、测定激素合成、释放的状态364

三、从代谢紊乱情况反映内分泌功能状况364

四、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浓度测定365

三、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测定365

二、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兴奋试验365

六、血浆泌乳素浓度测定366

五、血浆生长激素浓度366

一、甲状腺摄131I功能试验367

第三节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监测367

七、禁水开压素试验367

八、高渗盐水试验367

三、血清总T4(T T4)的测定368

二、血浆蛋白结合131I转换率测定368

一、肾上腺皮质储备功能试验369

第四节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检查369

四、血清总T3(T T3)测定369

五、基础代谢率测定369

三、皮质素水试验370

二、地塞米松抑制试验370

五、尿17-酮类固醇测定371

四、甲吡酮抑制试验371

一、冷压试验372

第五节 肾上腺髓质功能试验372

六、17-羟类固醇测定372

七、血皮质醇测定372

三、高血糖素激发试验373

二、组胺激发试验373

五、儿茶酚胺的测定374

四、苄胺唑啉试验374

一、葡萄糖耐量试验375

第六节 胰腺功能检查375

六、尿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测定375

四、葡萄糖-胰岛素释放试验377

三、胰岛素耐量试验377

二、皮质素-葡萄糖耐量试验377

六、血浆胰岛素测定378

五、血糖测定378

第十三章 凝血功能监测383

二、凝血过程的相关因素及各种凝血物质384

一、凝血过程384

第一节 凝血机制384

第二节 围术期凝血功能异常的常见原因388

一、传统的实验室检查项目390

第三节 凝血功能监测指标390

二、凝血弹性图仪监测391

二、体外循环手术TEG监测395

一、原位肝移植术TEG监测395

第四节 TEG监测的临床应用395

一、绪论396

第五节 Sonoclot凝血功能监测396

三、其他临床方面TEG监测396

二、临床应用398

一、生理基础403

第一节 生理基础及临床意义403

第十四章 体温监测403

二、临床意义406

三、测温部位407

一、热敏电阻和热敏电偶408

第二节 体温监测技术408

二、液晶温度计409

一、正常值及其监测意义410

第三节 正常和异常体温410

三、红外传感器410

二、低体温411

三、体温过高412

二、局限性及注意事项414

一、临床应用414

第四节 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414

第十五章 免疫功能监测416

第一节 免疫的基本概念417

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418

一、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418

三、特异性免疫功能419

二、疼痛反应和镇痛治疗对免疫功能的影响421

一、麻醉药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421

第二节 麻醉与免疫的关系421

一、非特异性免疫功能422

第三节 围手术期监测项目422

三、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免疫功能的影响422

四、围手术期输血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422

二、细胞免疫功能测定429

三、体液免疫功能的测定438

一、淋巴细胞毒试验445

第四节 有关移植免疫的细胞免疫功能监测445

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试验446

四、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447

三、自发性淋巴母细胞生成试验447

二、免疫监测的发展448

一、分子免疫学发展448

第五节 免疫功能监测的现状448

第一节 水、电解质平衡监测450

第十六章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和血气监测450

一、水和电解质分布、组成和调节451

二、体液和电解质紊乱及临床监测454

一、酸碱平衡的基本概念463

第二节 酸碱平衡的监测463

二、酸碱平衡的监测466

一、血气监测的基本原理475

第三节 血液气体分析475

二、血样采集和测量方法477

三、血气分析的常用参数正常值及意义478

四、血气分析和分析仪的发展展望及其新技术482

第十七章 治疗药物和药动学监测490

一、个体化给药的重要性491

第一节 概论491

二、药物浓度与药理效应492

三、药物治疗窗495

四、影响药物浓度的因素497

五、哪些药物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监测500

一、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与评价502

第二节 药物浓度的测定502

二、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选择506

一、分光光度法507

第三节 常用血药浓度测定技术和临床应用507

二、色谱法511

三、免疫分析法517

四、常用麻醉药物的监测技术521

一、药动学的模型概论524

第四节 药动学的新进展524

二、微透析法在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526

一、吸入麻醉药的药动学新趋势530

第五节 麻醉中药动学的临床应用530

二、静脉麻醉药的药动学新进展531

三、药动学与药物相互作用及监测532

第十八章 镇静和麻醉深度监测535

一、全身麻醉的镇静成分和镇静的定义536

第一节 镇静深度的监测536

二、临床上常用的镇静水平的指标和监测方法537

三、脑电图对镇静深度的监测539

四、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对镇静深度的监测549

五、药物浓度与镇静效应关系的特征551

六、镇静深度监测指标的评价553

一、麻醉和麻醉深度的定义555

第二节 麻醉深度的判断555

二、记忆和知晓558

三、麻醉深度测定的药理学原理561

四、麻醉深度的临床判断563

五、特殊麻醉药和临床状况的麻醉深度判断566

六、麻醉深度测定的电生理方法571

七、麻醉深度的其他判断方法575

八、评价577

第十九章 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监测580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与功能581

第一节 神经肌肉传递功能与监测581

二、肌松药作用机制585

三、神经肌肉传递监测与基本原理588

一、肌松监测仪基本结构与分类589

第二节 肌松监测仪589

二、神经刺激器与电刺激参数590

三、传感器与前置放大器592

四、其他附属结构与人-机连接593

五、特殊改良式肌松监测仪594

一、单刺激与强直刺激595

第三节 神经肌肉传递监测方法595

二、四次成串刺激598

三、强直刺激后计数与强直后单暴发刺激600

四、双重暴发刺激601

五、临床估测法603

第五节 影响神经肌肉传递监测的因素604

二、闭环程序控制给药与肌松监测604

第四节 程序控制给药与肌松监测604

一、开环程序控制给药与肌松监测604

二、中心体温与受检部位温度的影响605

一、人-机连接界面与参照值校准时机的影响605

四、神经肌肉阻滞后恢复过程中T1、TR值过高或不能恢复至参照值的常见因素606

三、各种刺激反应方式间的相互影响606

一、概述608

第二十章 血液流变学的监测608

三、血液黏度监测609

二、临床血液流变学的主要指标及其检测仪609

四、红细胞变形性测定612

五、红细胞电泳监测613

七、体外血栓形成监测614

六、血小板黏附性监测614

八、血沉及血沉方法K值监测615

九、白细胞流变学监测616

十、血液流变学监测在围手术期中的应用619

一、微循环结构621

第二十一章 微循环监测621

三、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622

二、微循环各部分的功能622

四、微循环的形态学监测623

五、循环功能障碍的监测624

第二十二章 围体外循环期监测627

下篇 监测技术临床应用627

一、物理观察628

第一节 物理观察及温度监测628

二、温度监测629

一、动脉血压监测631

第二节 血流动力学监测631

二、中心静脉压监测633

三、肺动脉压监测634

第三节 心脏监测636

一、经食管超声心动图637

二、冠状循环血流监测639

一、氧监测641

第四节 呼吸监测641

三、呼吸道监测645

二、二氧化碳监测645

一、肝素浓度监测646

第五节 出凝血监测646

二、肝素化效果监测647

三、血液黏滞动力学监测649

一、脑电图监测650

第六节 中枢神经监测650

三、颈内静脉血监测654

二、经颅多普勒654

四、脑血氧饱和度监测655

一、动脉灌注流量监测656

第七节 体外循环系统监测656

三、应用人工肾滤水器时监测657

二、泵压力监测657

四、氧合器性能监测658

七、深低温停循环期间脑灌注时的监测659

六、体外循环中气栓的监测659

五、心停跳液方面监测659

八、围体外循环期麻醉药物浓度监测660

一、心肌缺血的代谢与生理机制663

第二十三章 围术期心肌缺血的监测663

二、危险因素664

三、心肌缺血的监测与诊断665

五、心肌缺血的治疗666

四、心肌缺血的预防666

第二十四章 器官移植麻醉监测669

一、心脏移植670

第一节 心肺移植病人的监测670

二、肺移植和心肺联合移植675

第二节 肝脏移植围麻醉期监测681

一、心血管功能监测682

三、呼吸功能监测688

二、心电监测688

五、体温监测689

四、出凝血功能监测689

六、肝、肾功能监测690

七、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监测和血气监测691

八、其他监测692

一、胰腺移植的发展694

第三节 胰腺、小肠移植病人监测694

三、移植受体的术前评估695

二、胰腺移植的适应证和术式695

五、术后监测696

四、术中监测696

三、移植受体的术前评估697

二、小肠移植的适应证及术式697

第四节 小肠移植病人监测697

一、小肠移植的发展697

五、术后监测698

四、术中监测698

第二十五章 神经外科麻醉监测700

一、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法701

第一节 脑血流监测701

三、经颅多普勒702

二、热弥散法702

一、颅内压监测方法703

第二节 颅内压监测703

一、颈内静脉氧饱和度705

第三节 脑代谢的监测705

二、颅内压监测的作用和在临床中的应用705

三、脑组织氧分压706

二、近红外光谱仪706

二、诱发电位707

一、脑电图707

第四节 脑电生理监测707

第二十六章 胸科手术麻醉监测710

二、常用的肺隔离技术711

一、肺隔离技术适应证711

第一节 肺隔离技术及监测711

三、双腔支气管肺隔离的定位监测714

二、单肺通气期间低氧血症的处理717

一、单肺通气低氧血症的原因717

第二节 呼吸监测717

三、呼吸监测718

二、心电监测720

一、血压监测720

第三节 循环监测720

四、肺动脉导管技术在胸科手术的应用721

三、中心静脉压监测721

第一节 概述724

第二十七章 手术室外麻醉病人的监测724

第二节 手术室外麻醉中需要的监护仪器与监测项目725

第三节 麻醉前准备与麻醉监测726

第二十八章 特殊环境监测731

第一节 放射科基本监测及相关问题732

第二节 磁共振病人的监测及相关问题733

第三节 碎石术患者的监测及相关问题737

第二十九章 产科母婴监测743

一、正常孕妇的产前监测744

第一节 母体监测744

二、分娩过程中的监测745

三、先兆子痫产妇监测747

四、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母婴监测748

一、产前胎儿监测749

第二节 胎儿和新生儿监测749

二、分娩过程中胎儿监测752

三、分娩室中新生儿监测756

四、高危儿监护757

五、重症儿的ICU监护761

第三十章 吸入麻醉药物监测765

三、吸入麻醉药的理想条件766

二、吸入麻醉药的分类766

第一节 吸入麻醉药概述766

一、发展史766

一、红外线气体分析仪767

第二节 吸入麻醉药物及麻醉相关气体浓度监测仪器767

二、质谱仪768

三、气相色谱仪769

四、拉曼散射气体分析仪770

六、氧浓度测量仪771

五、压电晶体振荡式气体分析器771

一、吸入麻醉药浓度监测的意义772

第三节 吸入麻醉药浓度监测及麻醉相关气体监测的意义772

五、氧化亚氮浓度监测773

四、氮气浓度监测的意义773

二、吸入麻醉药血液浓度监测773

三、氧气浓度监测的意义773

一、一氧化碳中毒774

第四节 吸入麻醉药毒性及其监测774

六、呼吸回路内可探测到的其他气体774

二、吸入麻醉药的肝肾毒性775

三、手术室吸入麻醉药废气污染776

一、氧在机体中的运输779

第三十一章 机体氧供氧耗的监测779

三、机体氧供和氧耗监测780

二、氧在机体中的利用780

四、机体氧转运和氧消耗的临床意义781

一、原理及临床意义784

第三十二章 血管外肺水的监测784

二、测定方法785

一、前言789

第三十三章 心室容量监测789

二、容量性肺动脉导管的方法测量右心室容量790

三、PiCCO plus容量监测仪测量全心舒张末期容积794

四、其他心室容量评价方法795

第三十四章 静脉麻醉药靶控输注监测798

二、与TCI有关的药动学基础799

一、TCI的概念799

第一节 靶控输注799

三、TCI分类801

五、TCI的理论基础802

四、TCI的组成部分802

一、临床麻醉803

第二节 TCI的临床应用803

六、TCI的优点803

一、TCI系统性能监测804

第三节 TCI麻醉的监测804

二、自控镇痛与自控镇静804

三、分娩镇痛804

四、临床应用TCI的注意要点804

三、TCI麻醉深度监测805

二、血药浓度监测805

四、TCI麻醉深度监测与TCI闭环控制麻醉807

第三十五章 呼吸机/麻醉机人工通气监测809

一、现代麻醉机的基本原理810

第一节 麻醉机和呼吸机状态的检查810

二、麻醉呼吸机的基本原理812

三、麻醉机使用前安全检查813

二、呼吸功能监测815

一、常规经验监测815

第二节 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对患者的监测815

四、呼出气二氧化碳监测817

三、血气分析817

十、胸部X线检查819

九、尿液的监测819

五、无创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819

六、经皮氧及二氧化碳分压测定819

七、血流动力学监测819

八、体温的监测819

十四、气道温度监测820

十三、颅内压监测820

十一、心电图监测820

十二、血液的生化检查820

二、喉罩的临床应用821

一、喉罩的概念821

第三十六章 喉罩置管和通气监测821

第一节 喉罩临床应用概况821

四、临床应用的喉罩类型822

三、喉罩置管的适应证和优缺点822

一、各种喉罩的操作置管技术825

第二节 喉罩置管和通气的监测825

二、喉罩通气的监测826

第一节 概述833

第三十七章 容量替代治疗监测833

四、容量治疗的常用液体834

三、围手术期容量治疗的不良反应834

一、液体在体内的分布834

二、围手术期容量治疗的目的834

五、血乳酸835

四、胃肠黏膜pH835

第二节 容量治疗目标的监测835

一、心排血量835

二、全身氧供835

三、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835

二、核素法测定血容量836

一、ICG法测定血容量836

第三节 血容量的测定方法836

二、容量扩张的动态动力学模型837

一、容量扩张的静态动力学模型837

第四节 血管外液体的测定837

第五节 容量扩张的动态分析及容量动力学837

第一节 血液稀释概述841

第三十八章 血液稀释和血液保护监测841

二、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的监测843

一、基础血容量监测843

第二节 血液稀释监测843

一、血流动力学监测844

第三节 保障血液稀释过程安全性的监测内容844

二、氧供-需平衡的监测845

三、特殊脏器的氧供监测847

五、凝血功能监测848

四、内环境监测848

六、由于血液稀释引起药动学变化所需要的额外监测851

第四节 血液稀释过程中监测的选择852

一、一氧化氮吸入疗法的应用基础853

第三十九章 一氧化氮吸入疗法监测853

二、一氧化氮吸入疗法的临床应用及其毒副作用854

三、一氧化氮输送系统855

四、一氧化氮吸入疗法的监测857

第一节 静脉输液治疗发展简史860

第四十章 输液治疗监测系统860

四、输液治疗监测管理861

三、输液治疗监测系统的结构组成861

第二节 静脉输液监测系统861

一、输液治疗监测的意义861

二、输液治疗监测系统的临床应用861

二、RIS快速输液系统862

一、Level 1快速输液系统862

第三节 快速输液系统862

第一节 内皮功能简介864

第四十一章 血管内皮功能监测864

第三节 内皮功能的监测865

第二节 内皮功能监测的意义865

三、超声多普勒法866

二、心肌灌注显像866

一、冠状动脉造影研究冠状动脉运动法866

第四节 内皮保护策略868

四、体积描记法868

一、pH测量原理870

第一节 胃、食管内pH动态监测870

第四十二章 胃、食管内pH动态监测870

二、测量设备871

三、临床应用872

四、未来展望875

二、pHi和PiCO2的监测方法876

一、胃肠黏膜内pH监测依据876

第二节 胃肠黏膜内pH监测876

三、临床意义877

二、心率变异性分析方法879

一、心率变异性的发生机制879

第四十三章 心率变异性分析879

三、临床应用881

四、展望883

第一节 疼痛的测量885

第四十四章 疼痛和疼痛治疗监测885

一、视觉模拟评分法886

三、数字评分法887

二、口述描绘评分法887

五、McGill疼痛调查表888

四、体表面积评分法888

六、诱发疼痛测量889

一、交感神经活性监测891

第二节 疼痛相关功能的临床监测891

一、周围神经阻滞892

第三节 几种主要疼痛治疗中的监测问题892

二、肌力和运动功能监测892

三、神经毁损治疗893

二、神经轴干阻滞893

四、脊髓刺激894

第一节 概论896

第四十五章 监测与病人安全896

一、安全监测的目的897

第二节 安全监测的目的与监测标准897

二、麻醉事故的发生现状898

三、监测标准及其对安全监测的影响899

五、监测的效应900

四、可能增加的新标准900

第三节 安全监测中应强调的几个问题901

一、麻醉监护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建立的概念903

第一节 监测信息整合与网络管理903

第四十六章 监测信息整合与网络化管理903

二、建立麻醉监护管理信息网络系统的意义和必要性904

三、典型的系统功能模型905

四、系统组成907

第二节 监测与麻醉科信息管理908

七、社会效益908

五、可扩展性908

六、经济效益的简单分析908

三、系统开发工具和运行环境909

二、麻醉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909

一、麻醉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目标909

五、目前麻醉信息管理较为常见的问题910

四、麻醉信息管理系统结构与功能910

六、麻醉信息管理前瞻911

索引9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