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修华严经疏钞 15【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新修华严经疏钞 15
  • 华严编藏会整编 著
  • 出版社: 财团法人台北市华严莲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580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65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修华严经疏钞 15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卷第五十五1

十定品第二十七1

壹 来意1

贰 释名6

参 宗趣6

肆 释文7

(壹)总科因果7

(贰)别显因果8

壹 总彰大旨8

贰 引教成立9

参 决断有无16

(参)释文18

壹 序分18

(壹)总显三成就18

(贰)别显三成就19

壹 约主显时19

贰 约主彰处19

参 就德显主即摄二十一种功德中二十别句19

(参)别显众成就26

贰 请分28

(壹)普眼请问28

(贰)如来许问29

(参)举法正问29

(肆)叹问利益29

参 示说者分30

(壹)示人令问30

(贰)闻名获益31

(参)推名不见31

壹 渴仰推求不见31

贰 重观察不见32

(壹)审问重示32

(贰)推求不见32

(参)释不见所由32

参 以三昧力推求不见34

(壹)新获三昧34

(贰)以定推求34

(参)自陈不见34

(肆)释不见所由34

一 约法总标34

二 以近况远34

三 徵释所由34

四 彰见之益34

五 归敬弥增35

(肆)教起见方36

(伍)依教修行37

(陆)为现身相37

壹 为众现身37

贰 众睹喜敬38

参 现瑞成益38

肆 叹德深广38

伍 如来印述38

肆 本分40

(壹)举益令说40

(贰)列所说名41

(参)叹定胜德43

壹 约人以叹43

贰 约修以叹43

参 直就法叹44

肆 约证以叹45

伍 结劝成益46

伍 说分47

(壹)承旨总告47

(贰)别释十定47

壹 普光明三昧47

(壹)标47

(贰)释47

一 智无尽47

二 心无边48

三 定自在49

四 智巧现50

(一)标50

(二)徵50

(三)释50

一 法说50

(一)别明展转深细50

(二)总显离相分明50

二 举喻50

三 以劣况胜51

五 观超绝52

(一)法52

(二)喻52

(三)合52

(参)总结52

贰 妙光明三昧53

(壹)标53

(贰)释54

一 法54

(一)身云展入54

(二)身智俱入54

(三)明其卷入54

(四)展卷无碍54

二 喻54

(一)宝山光影喻54

一 喻54

(一)日光现影54

(二)两影互现55

(三)得名不同55

(四)重现无尽55

(五)体离二边55

二 合58

(二)幻师善巧喻62

一 总喻62

(一)喻62

一 总明能幻62

二 依本时处现幻时处喻互相入62

三 本末互不相碍喻不坏相63

(二)合64

一 一多相容不同合上现多时处64

二 智鉴不昧合前能幻之术65

三 合不坏本末之相65

四 徵释所由65

(一)徵65

(二)释65

1 知人无我故65

2 知法无我故66

3 得同体大悲故66

五 结成上义66

(一)结上多入一66

(二)结上不坏性相66

(三)结上明鉴66

二 别喻68

(一)幻不坏本喻别喻不坏相68

(二)幻必依处喻喻前现多时处68

(三)幻师不迷喻喻前能幻69

(参)结71

参 次第遍往诸佛国土神通三昧71

(壹)标71

(贰)释71

一 法71

(一)遍刹入定71

(二)入时次第71

(三)总结多门72

(四)心契定体72

(五)不废起通72

二 喻72

三 合72

(参)结72

肆 清净深心行三昧73

(壹)标73

(贰)释73

一 明定内深心行73

(一)明起行73

一 举内73

二 起行73

(一)明外事供养行73

(二)明三业供养行74

(二)辨深心74

一 法说74

二 喻况74

(一)妄念无知喻74

(二)阳焰似水喻74

二 明定起深心行74

(一)法74

(二)喻75

(三)合75

(参)结75

伍 知过去庄严藏三昧76

(壹)标76

(贰)释76

一 对境辨智76

二 正显智知77

三 所知时分77

四 显知相状78

五 出定获益78

(参)结78

陆 智光明藏三昧80

(壹)标80

(贰)释80

一 明定业用80

(一)总知诸佛80

(二)知多名号80

(三)知当所作81

(四)知彼因圆果满81

(五)知现所作81

(六)明知分齐82

二 彰定利益83

(一)令心入持益83

(二)得善巧益84

一 法84

二 喻84

三 合85

(三)得不空益85

(四)十王敬养益85

(参)结87

柒 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三昧87

(壹)标87

(贰)释87

一 明定体用87

(一)徵87

(二)释88

一 释一切世界88

二 释其庄严88

(一)总列十门88

(二)别显严相89

一 广众会89

(一)见他89

1 见众会体相89

2 明见分量89

3 见佛作用90

(二)见自90

(三)能见90

1 法90

2 喻90

3 合90

二 广上庄严91

(一)以法说91

1 标章门91

2 依章别释91

(1)释无量光色91

(2)释无量形相92

(3)释上圆满成就93

(4)释上平等清净93

(二)以喻显94

1 空无增减喻94

2 月无增减喻94

3 随心现境喻94

二 明定利益95

(一)速成行愿益95

(二)法印同佛益96

(三)以德成人益97

(四)智德包含益97

(五)身威超胜益99

(六)令他圆满益100

(七)转作佛事益100

(参)结101

捌 一切众生差别身三昧101

(壹)标101

(贰)释102

一 明能入智102

二 显入出之相102

(一)徵起102

(二)释相102

一 法辨十类相对明入出以表无尽102

(一)诸类正报相对明入出102

(二)六趣依报明入出103

(三)一多相对103

(四)四洲大海相对103

(五)大种事法相对103

(六)诸方相对104

(七)众数多少相对104

(八)染净相对105

(九)诸界相对105

(十)杂明诸类相对105

二 喻显喻前十类各有法合107

(一)鬼力持人喻107

(二)咒起死尸喻107

(三)罗汉现通喻107

(四)地一苗多喻107

三 明入定之益108

(一)得赞同佛果益108

(二)身智光照益109

(三)业用无作益109

四 明境界自在110

(一)法(前第二段但明入起今兼明逆顺有无等)110

(二)喻显112

一 幻现六境喻112

二 修罗窜匿喻112

三 农夫下种喻113

四 受胎生长喻113

五 龙下云上喻114

六 梵宫普现喻114

五 总结究竟117

(参)结118

玖 法界自在三昧118

(壹)标118

(贰)释118

一 显定体用118

(一)总显名体118

(二)彰入定处118

(三)明定功用118

一 了三世间118

二 多劫修行118

三 入出无碍119

四 结成自在119

二 明定成益121

(一)生多功德益121

(二)具无尽德益122

(三)诸佛摄受益123

(四)诸佛护念益124

(五)得十海深广益125

(六)得殊超胜绝益126

(七)得诸力干能益126

(八)结能圆满益128

(九)自德无边故他不能说益128

(十)三昧无边自无不了益129

三 以喻寄显129

(一)总举喻体129

(二)对喻别合131

一 合流沙入海喻131

二 合绕池入海喻133

三 合池间宝华喻134

四 合宝树绕池喻134

五 合大池清净喻135

六 合栴檀香岸喻135

七 合底布金宝喻136

八 合龙王无恼喻136

九 合四河润泽喻137

十 合四河无尽喻138

十一 合入海无障喻138

十二 合入海无厌喻139

十三 合众宝交影喻139

(一)喻139

(二)合139

一 正合139

二 徵释涉入所由140

四 总结双行140

(参)结142

拾 无碍轮三昧142

(壹)标142

(贰)释142

一 明入时方便142

(一)因用无碍是无碍义142

(二)住果圆满即是轮义142

二 明入已智用144

(一)摄佛功德144

一 总明妙悟皆满144

二 别明二十一种功德(合後二段分为二十)146

(一)明二行永绝(即於所知一向无障转功德)146

一 总明大用常恒146

(一)法说146

(二)喻显148

1 喻148

2 合148

3 徵148

4 释148

(1)法说148

(2)转以喻况148

1 虚空持刹喻148

2 涅槃普灭喻148

3 佛智普成喻148

二 别显一用自在150

(一)依果殊胜150

1 明相严150

2 辨德严150

(二)正报自在151

1 明身量大小151

2 明佛加放光151

(二)明达无相法(即同诸如来於最清净真如能入功德)154

(三)明住於佛住德156

(四)明得佛平等德158

(五)明到无障碍处德159

(六)明不可转法德160

(七)明所行无碍德160

(八)明立不思议德161

(九)明普见三世162

(十)明身恒充满一切国土162

(十一)明智恒明达一切诸法163

(十二)明了一切行163

(十三)明除一切疑164

(十四)明无能测身164

(十五)明一切菩萨等所求智165

(十六)明到佛无二究竟彼岸166

(十七)明具足如来平等解脱166

(十八)明证无中边佛平等地167

(十九)明尽於法界168

(二十)等虚空界穷未来际168

三 显德胜能168

(二)证入诸法用172

一 明证入172

二 离证相172

三 徵172

四 释172

(一)略别释172

(二)广以通释172

一 总标172

二 别显172

(三)普德无尽176

一 正显无尽176

二 徵176

三 释176

四 喻况177

(一)如意随求喻(喻定心随应出法无尽)177

(二)生心各别喻(喻缘境无尽)178

(三)龙王降雨喻(喻入法无尽)178

(四)结示劝修184

一 结劝勤修184

(一)举所修之法184

(二)示劝修相185

二 总结显示188

三 明定满成益190

(一)外感佛加益190

(二)内德圆满益193

(三)上摄佛果益195

一 正明195

二 徵196

三 释196

(一)正显无余之业196

(二)明作业行相197

(三)逐难重释197

一 略标举197

二 徵198

三 广释198

(一)金刚不坏喻(喻行体坚牢)198

(二)真金妙色喻(喻善业外饰)198

(三)日轮光明喻(喻智慧圆明)199

(四)须弥四峰喻(喻善根超出)199

(五)大地能持喻(喻大悲荷负)200

(六)大海含水喻(喻大愿普育)200

(七)军将明战喻(喻习定防怨)200

(八)轮王护世喻(喻定清物惑)201

(九)植种生长喻(喻行增物善)201

(十)时雨生种喻(喻法雨普成)202

(四)正同佛果益204

一 正显同204

二 问答料拣205

(一)问205

一 牒前同佛205

二 陈己所疑206

(二)答206

一 赞问牒疑206

二 正答所问207

(一)法说207

(二)喻况209

1 举象王依正胜严209

2 明象王神变自在210

3 明不坏本而能现210

(三)法合212

1 具众行严合前依正212

2 明因果无碍合前神变自在212

(1)明修无碍行所为212

1 为果212

2 为因212

(2)正显无碍行相212

1 总明212

2 别显212

(1)显因门果行212

(2)显果从因行213

(3)显果门因行213

3 结成不坏因而现果214

4 徵释重合214

(1)徵214

(2)释214

1 释果作因意214

2 释因现果意215

(参)结名216

(参)总结十数216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卷第五十六219

十通品第二十八219

壹 来意219

贰 释名219

参 宗趣222

肆 释文222

(壹)标告举数222

壹 列别名222

贰 辨其通称222

参 对六开合222

肆 通妨难223

(贰)徵数列释225

壹 总徵225

贰 别释225

(壹)善知他心智神通(他心通)225

壹 标226

贰 释233

(壹)先知一刹233

(贰)以少类多233

参 结233

(贰)无碍天眼智神通(天眼通)234

壹 标234

贰 释234

(壹)总明多界相殊234

(贰)别明多类非一234

(参)委照分明234

参 结235

(参)知过去际劫宿住智神通(宿住通)236

壹 标236

贰 释236

(壹)知凡事236

一 总236

二 别236

(贰)知佛事236

一 约界显多236

二 约人显多237

参 结237

(肆)知尽未来际劫智神通(知劫通)239

壹 标239

贰 释相239

(壹)知凡239

一 明所依劫239

二 显能依事240

(贰)知佛240

参 结240

(伍)无碍清净天耳智神通(天耳通)243

壹 标243

贰 释243

(壹)总显德业自在243

(贰)别示一方业用244

一 举多佛欲显闻广244

二 显闻忆持244

(一)闻持教法244

(二)显持圆满244

一 举所持244

二 辨能持相244

(参)举一例余244

参 结244

(陆)住无体性无动作往一切佛刹智神通(无体性智通)246

壹 标名246

贰 释相246

(壹)明广大246

(贰)明无量不起等义246

(参)明不断义247

参 结248

(柒)善分别一切言辞智神通(善分别言音通)249

壹 标249

贰 释相249

(壹)知言辞249

(贰)发言辞249

参 结250

(捌)无数色身智神通(色身庄严智通)250

壹 标250

贰 释相250

(壹)知无色以色即空故250

(贰)明能现色以空即色故258

(参)双明无色现色所为不碍悲故262

一 结前文义262

二 显其所为262

参 结263

(玖)一切法智神通263

壹 标名263

贰 释相263

(壹)明知法(即内证事理)263

一 约离言显实263

二 约二空显实270

(贰)明演法(即外益众生)273

一 牒前成智为起用所依273

二 正明演法273

三 寂用无碍273

(一)寂不碍用273

(二)用不碍寂274

(三)寂用无二274

参 结274

(拾)入一切法灭尽三昧智神通(灭定智通)274

壹 标名274

贰 释相274

(壹)明即定体用自在274

一 标示入定274

二 明不碍用275

(贰)明入定时分自在275

一 长短随心275

二 威仪不忒276

三 不碍起用定散双行276

参 结276

(参)总叹胜能280

(肆)结数辨果281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卷第五十七283

十忍品第二十九283

壹 来意283

贰 释名283

参 宗趣283

肆 释文286

(壹)长行286

壹 举数叹胜286

贰 列名显要286

(壹)徵数286

(贰)列名287

壹 总科288

贰 别显288

(壹)释法288

一 当句释288

二 料拣通局288

(一)释通288

(二)释局288

(贰)释喻291

一 会六释291

二 料拣通局292

(一)叙昔292

一 光统292

二 贤首294

三 摄论296

四 远公306

五 金刚论叙般若论308

六 大品智论316

七 楞伽316

(二)疏为会通316

(参)显要318

参 依名广释318

(壹)音声忍318

壹 徵起318

贰 释义318

参 结名318

(贰)顺忍324

壹 徵起324

贰 释义有四种止观324

参 结名324

(参)无生法忍327

壹 徵起327

贰 释义327

(壹)总明327

(贰)徵释327

一 徵327

二 释328

(一)释初徵意328

一 正答前徵328

二 释上答文328

(二)释第二徵意329

一 举总摄别329

二 以初摄後330

三 重释前义332

(一)双标二门332

(二)开章别释332

一 唯约理332

二 双约理智334

三 唯约智336

(三)结弹古义336

参 结名337

(肆)如幻忍337

壹 徵起337

贰 释义337

(壹)略释337

一 了幻缘相337

(一)总科338

(二)别释338

一 别释第一段338

(一)正释一切法言338

(二)引证通义338

(三)释经妨难338

(四)引文决择338

二 合释前之二段340

(一)总开义门340

(二)对经显义342

(三)释通妨难342

(四)别明义理344

一 成有无344

(一)性有相无谓巾344

(二)用有体无谓术344

(三)相有实无谓马344

(四)生即是无死即是有344

(五)情有理无344

二 显成四句346

(一)一重四句346

1 正显346

2 拣非346

(二)重重四句348

三 别释第三段351

(一)约相类351

(二)约圆融351

一 以理从事351

二 以理融事(即法性融通门)352

三 缘起相由力(即缘起相由门)352

(一)举一门352

(二)例余门352

1 以即例入352

2 以异例同352

3 以门例门352

二 成忍行354

(贰)广释355

一 喻355

(一)明性无(即体空义)355

(二)明其相有(即相差别义)355

二 合357

三 成忍行357

(一)成真智行357

(二)明动寂无二亦权实不二358

一 总释经文359

二 引证359

三 释不得有无之义360

四 举喻帖成360

五 义门料简361

(一)就第二门似有无性显成四句361

(二)对第一门辨非一异362

一 标所依362

二 别释十句362

(一)初四句非异362

1 第一句随缘与差别不异(以本随末就末明不异)362

2 第二句不变与体空不异(以末归本就本明不异)365

3 差别之体空与即不变之随缘相成(以本末平等)366

4 体空之差别与即随缘之不变(本末双泯明不异)368

(二)次四句非一370

1 以不变对差别性相相违(本末相违相背故非一)370

2 以随缘对体空性相相害(本末相反相害故非一)372

3 明违害不同(存泯不同故非一此是近远非一)374

4 明不存不泯不同故非一此是成坏非一374

(三)後二句收上二门明非一异376

1 明上四非一与四非异以义不杂故非一376

2 总融前八句以理遍通法无二故故亦非异376

三 总结义旨376

(三)例余三门376

(四)例释前後376

参 结名378

(伍)如焰忍378

壹 徵起378

贰 释义378

(壹)指法同喻378

(贰)别显喻相378

一 喻体空378

二 喻相有378

(参)总以法合378

一 明了法378

二 明成忍行378

参 结名378

(陆)如梦忍380

壹 徵380

贰 释380

(壹)标法同喻381

(贰)正举喻相381

一 开义381

二 释文386

(一)总彰文意386

(二)重释386

(三)引证392

(参)以法合喻392

一 总392

二 别392

(一)前八辨梦392

(二)後一明觉392

参 结398

(柒)如响忍398

壹 徵398

贰 释398

(壹)忍行所因398

(贰)成忍之相399

一 法399

(一)指法同喻399

(二)了知佛声如响400

二 喻显400

(一)喻400

(二)合400

(三)转喻400

(四)重合400

(参)忍成之益402

一 随机遍说402

二 权实双行402

参 结404

(捌)如影忍404

壹 标404

贰 释404

(壹)法404

一 七对双遮显性以成止行404

二 二对双照性相以成观行406

三 二对遮照无碍成双运自在行406

(贰)喻408

一 明所依本质408

(一)拣所喻通局408

(二)拣能喻通局408

二 明能现之处410

(一)通辨文旨410

(二)别开喻旨410

一 水月喻喻於定地所引境界410

二 光影喻喻於诸识410

三 影像喻喻非定地果报410

三 明缘之所起415

四 明有之非有416

五 明愚小谓有418

(参)合419

一 正合前文419

二 转以喻合419

参 结420

肆 果420

(壹)得称性之身420

(贰)结成无碍420

(参)显此身因420

(玖)如化忍421

壹 标421

贰 释422

(壹)法422

一 总标422

二 别显422

(一)显所知422

一 五句染化422

二 五句净化424

(二)别显能知426

一 结前生後426

二 正显能知426

三 结上六知426

(贰)喻427

(参)合428

一 化行428

(一)起化用428

(二)明化智429

(三)双非显中429

(四)结示化旨429

二 化益430

参 结430

肆 果430

(壹)得利他业用之果430

(贰)得依自利立胜名果430

(拾)如空忍431

壹 标431

(壹)显所喻通局431

(贰)明喻相不同432

一 唯将空喻对六喻辨相不同432

二 通辨七喻所破差别432

三 重将空喻对前六喻明空有不同432

四 通辨七喻能所通局432

(参)引经论会释434

一 引智论四义434

二 引佛地十义434

三 引八地十义434

(肆)结成大意444

一 总明444

二 引证444

三 结成444

贰 释444

(壹)忍解之相444

一 别明444

二 总结445

(贰)忍行成益446

一 总明得如空三业业具446

二 别显德齐虚空447

三 徵释得益之由450

(一)徵450

(二)释450

一 智证齐空故450

二 德用满空故450

参 结451

肆 果452

肆 总结十忍453

(贰)偈颂454

壹 一百偈颂前454

(壹)十偈颂音声忍454

壹 二偈颂所闻佛说454

贰 八偈颂能闻入法454

(贰)十偈颂顺忍455

(参)十偈颂无生忍457

(肆)十偈颂如幻忍458

(伍)十偈颂如焰忍459

(陆)十偈颂如梦忍460

(柒)十偈颂如响忍462

(捌)十偈颂如影忍463

(玖)十偈颂如化忍466

(拾)十偈颂如空忍467

贰 七偈结叹468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卷第五十八471

阿僧只品第三十471

壹 来意471

贰 释名472

参 宗趣473

肆 释文473

(壹)总科三品473

壹 直就法科473

贰 约人料拣474

(贰)别释此品474

壹 问474

(壹)牒佛所说474

(贰)正明咨问474

贰 答475

(壹)赞问成益475

(贰)诫听许说478

(参)敬受尊命478

(肆)正答所疑478

壹 长行明能数之数广多478

贰 偈颂显所数之德无尽486

(壹)六偈明普贤德广说不可尽486

一 四偈半明能数多486

二 一偈半显所数广486

(贰)一百十四偈明佛德深广普贤穷究488

一 九十二颂明果德无碍因位善穷488

(一)三十三偈半明果法无碍488

一 三偈明依报自在488

二 三十偈半明依正融摄490

(一)二偈半依中现正490

(二)十一偈半正中现依490

一 九偈现莲华光明490

二 二偈半现净土用491

(三)五偈依中现正说法491

(四)一偈明现时常住492

(五)十偈半明自在调生492

(二)五十八偈半明因位善穷493

一 半偈结前生後493

二 五十八偈正显因德494

(一)八偈明帝网身土是起行处494

(二)五偈明三业勤勇行496

(三)四偈半明应器摄生行497

(四)五偈半明游方供佛行498

(五)十一偈半明广修十度行498

(六)二偈半游刹自在行500

(七)四偈调伏众生行500

(八)七偈半三业深净行501

(九)八偈半愿智自在行502

(十)一偈结德无尽503

二 二十二偈明果德深广因能趣入503

(一)十二偈果503

一 六偈总叹佛德503

二 三偈别明依报504

三 三偈别明正报504

(二)十偈因德趣入504

一 六偈半自分行504

二 三偈半胜进行505

寿量品第三十一506

壹 来意506

贰 释名508

参 宗趣509

肆 释文510

(壹)集经者叙510

(贰)正说510

壹 别举十刹相望510

贰 举略显广510

参 举其玄极510

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512

壹 来意512

贰 释名513

参 宗趣513

肆 释文513

(壹)集经者叙513

(贰)正说住处514

壹 前十依八方山海514

(壹)仙人山514

(贰)胜峰山515

(参)金刚焰山516

(肆)香积山516

(伍)清凉山517

壹 略释经文518

贰 彰其所表518

参 定其方所521

肆 显其圣灵523

(壹)略指诸文523

(贰)自述见闻523

伍 徵其元由526

陆 劝物修敬532

(陆)金刚山535

(柒)支提山536

(捌)光明山537

(玖)香风山538

(拾)庄严窟538

贰 後十二处城邑杂居539

(壹)毗舍离国539

(贰)摩度罗城544

(参)俱珍那城546

(肆)清净彼岸城547

(伍)摩兰陀国548

(陆)甘菩遮国548

(柒)震旦国549

(捌)疏勒国551

(玖)迦叶弥罗国558

(拾)增长欢喜城562

(拾壹)庵浮梨摩国562

(拾贰)乾陀罗国56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