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原理【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教育原理
  • 陈桂生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709269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335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4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育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Ⅰ1

1教育的简单要素3

引言:分析“教育的简单要素”是从理论上考察教育问题的起点3

一、什么是“教育的简单要素”3

二、前人关于教育要素问题的探索4

三、参照马克思分解劳动的思路考察教育问题的尝试10

2教育过程中的两极:教育主体与客体13

一、教育对象的发现14

二、教育主体职能的分解18

三、教育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类型21

一、作为“教育资料”源泉的文化27

3教育资料的构成27

二、从文化资料到“教育资料”:教育资料的构成34

三、“教育资料”:人类教育文明的“测量器”36

四、教育对文化资料的抉择与提炼38

五、教育过程三要素之间的关系41

4教育组织型式的演变42

一、“学校”的概念43

二、教育形式化(或形式化教育)的发生45

三、教育主体与客体结合方式的变化47

四、教育实体内部结构复杂化58

5制度化教育的形成66

一、各级学校系统的发生67

二、各类学校系统的发生70

三、制度化教育的形成73

四、教育系统对教育实体、教育过程的影响75

五、教育组织型式演变的趋势76

六、制度化教育在中国81

Ⅱ87

6教育与传播媒介87

引言:传播媒介在教育上的意义87

一、有声语言与教育的发生88

二、文字与正式教育的形成89

三、大众传播媒介开辟的教育前景及引发的教育问题91

四、传播媒介在教育上的应用93

7教育与社会生产力95

引言:教育活动的社会背景问题95

一、考察教育与生产力关系问题的方法99

二、从劳动的技术基础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00

三、从劳动的社会属性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的“生产”属性问题106

四、生产力作为教育占有人口资源与物质资源的限度110

五、教育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状态112

六、教育在现代生产中的地位115

8教育与社会经济结构117

引言:作为教育活动背景的社会经济结构117

一、考察教育与社会经济结构关系问题的视角119

二、社会经济结构与受教育机会的分配:社会的不平等与教育的不平等120

三、社会经济结构与教育的社会性质:不平等的社会与不平等的教育126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平等”问题133

9教育与政治137

引言:考察教育与政治关系问题的视角137

一、教育与政治关系的发生138

二、政治作为教育的动因、教育的政治控制与调节140

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的民主与民主的教育145

四、教育的“政治”属性问题:教育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151

五、教育民主化的实质与趋势160

10教育与闲暇163

引言:“闲暇教育”:当代教育的新课题163

一、教育与闲暇关系的演变164

二、“闲暇教育”性质的转变167

三、基于现代“闲暇”观念的“闲暇教育”174

11教育的“自我保存”与“自我更新”的属性176

引言:社会中的教育176

一、教育“自我保存”的属性177

二、教育“自我更新”的潜力182

三、教育“自我保存”、“自我更新”与教育战略的确定183

引言:教育本质问题:“教育是什么”、“教育应当是什么”189

Ⅲ189

12教育的本质189

一、教育的定义问题191

二、近代以来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探索196

三、怎样看待教育本质问题206

四、资本主义教育本质207

五、社会主义教育以“人”为本位或以“社会”为本位吗208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以来的教育“以社会为本位”吗211

七、我国教育在社会需求与人的发展之间的抉择与统合216

13教育目的218

引言:“教育目的”的概念218

一、教育目的的抉择220

二、关于教育目的的传统观念与当代思考229

三、教育目的的导向机制234

14教育的构成243

引言:教育理论上的一个误区243

一、各育的发生,各育在教育构成中地位的变化244

二、在什么意义上分解教育的组成部分251

三、确立“全方位教育”的观念253

15学校的职能256

引言:研究学校职能问题的方法256

一、学校职能的演变258

二、学校职能的分解259

三、学校职能组合的类型,现代西方学校的异化265

四、资本主义学校职能观的实质及我国社会主义学校职能的价值取向268

16教育与家庭272

引言:考察教育与家庭关系问题的视角272

一、“家庭教育”的概念274

二、家庭在“教育机构群”中地位的变化276

三、现代家庭与学校职能的错位278

四、家庭教育的趋向282

五、家庭与学校关系形态的演变,“家庭学校”的问世284

Ⅳ291

17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理论问题291

一、社会主义教育: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继续与发展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教育道路的历史经验292

二、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性质与职能问题的探索294

三、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新情况与新课题299

〔附录一〕我国近十年间关于若干教育理论问题的论争述评304

1.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论争述评304

2.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问题的论争述评314

〔附录二〕本书17个部分中尝试探索与尚待解决的问题32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