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待遇论【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待遇论
  • 王国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67985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667页
  • 文件大小:105MB
  • 文件页数:696页
  • 主题词:待遇-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待遇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2

1.1 待遇的定义2

1.1.1 待遇及相关概念的界定2

1.1.2 待遇与相关概念的关系10

1.2 经典著作作家论待遇12

1.2.1 马克思恩格斯论待遇12

1.2.2 列宁论待遇13

1.2.3 毛泽东论待遇15

1.2.4 邓小平论待遇17

1.2.5 江泽民论待遇19

1.2.6 胡锦涛论待遇21

1.2.7 习近平论待遇22

1.3 待遇的主体和客体25

1.3.1 待遇主体25

1.3.2 待遇客体30

1.3.3 待遇的主客体关系32

1.4 待遇的功能33

1.4.1 驱动功能33

1.4.2 集合功能35

1.4.3 尺度功能35

1.5 待遇的构项36

1.5.1 需要:待遇的自然基础36

1.5.2 生产关系:待遇的社会基础41

1.5.3 对象:待遇的客体内容46

1.5.4 活动:待遇的主体内容49

1.6 待遇的相关范畴54

1.6.1 利弊54

1.6.2 得失56

1.6.3 盈亏57

1.6.4 名利58

1.6.5 义利60

1.6.6 安危61

1.6.7 取予63

1.6.8 公私65

1.6.9 偿付66

1.6.10 实惠67

1.6.11 风险69

第二章 待遇与人71

2.1 人生:待遇的展开过程71

2.1.1 人生之谜的求解71

2.1.2 人生动力的能源73

2.1.3 人生价值的尺度75

2.1.4 人生航船的舵盘77

2.2 生活:待遇的表象世界79

2.2.1 生活世界的厚重底蕴79

2.2.2 多彩生活的调色板80

2.2.3 生活方式的选择依据82

2.2.4 生活品质的衡量标准84

2.3 幸福:待遇实现的情感体验85

第三章 待遇指数92

3.1 社会结构与社会群体划分92

3.1.1 社会结构的内涵93

3.1.2 中国的二元社会结构95

3.1.3 社会结构转型的目标模式99

3.1.4 社会结构划分的“元”标准106

3.1.5 中国进入市民、农民、移民的三元社会结构112

3.2 市民、农民、移民三大社会群体的待遇117

3.2.1 当代中国国(公)民待遇的发展演变118

3.2.2 市民、农民、移民三大群体的待遇现状121

3.3 市民、农民、移民三大社会群体待遇的比较124

3.3.1 待遇比较的意义124

3.3.2 “同城同待遇”的比较参照系127

3.3.3 社会群体待遇比较的方法129

3.4 待遇的指数化129

3.4.1 国(公)民待遇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129

3.4.2 国(公)民待遇指标体系的初构、测验与优化方法130

3.4.3 国(公)民待遇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解释138

3.4.4 国(公)民待遇菜单的设计150

3.4.5 国(公)民待遇指数的测评151

3.5 待遇指数的实证分析153

3.5.1 待遇问卷调查概况153

3.5.2 “同城同待遇指数”测算及其解释155

3.5.3 市民、农民、移民“同城同待遇指数”比较171

3.6 以待遇指数理念解决流动人口待遇问题172

3.6.1 坚持“分城、分层、分情、分步”的思路172

3.6.2 构建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待遇制度173

3.6.3 采取“完善市民待遇、提升农民待遇、落实移民待遇”的路径174

3.6.4 落实移民待遇的对策建议176

3.7 统筹解决流动人口问题的战略思路178

3.7.1 总体思路178

3.7.2 基本原则179

3.7.3 推进“离乡不离土”农民工“安居乐业”180

3.7.4 推进“离乡又离土”农民工实现“同城同待遇”182

附件一:从“同城同待遇”到“同城同待遇指数”——关于破解农民工问题的思考185

附件二:杭州“城市待遇问题”调查问卷分析报告222

附件三:杭州市“移民问题”问卷调查分析报告245

第四章 待遇系统268

4.1 共同待遇与特殊待遇268

4.2 全局待遇与局部待遇 当前待遇与长远待遇271

4.2.1 全局待遇与局部待遇271

4.2.2 当前待遇与长远待遇273

4.3 物质待遇与精神待遇275

4.3.1 物质待遇分析275

4.3.2 精神待遇分析276

第五章 待遇与效应278

5.1 互惠效应278

5.2 补偿效应280

5.3 附加效应282

5.4 共生效应283

5.5 连锁效应285

5.6 机会效应286

5.7 梯度效应288

5.8 选值效应289

5.9 多元效应290

5.10 守成效应292

第六章 待遇与效益294

6.1 效益的层次划分294

6.1.1 经济效益294

6.1.2 社会效益295

6.1.3 生态效益296

6.2 影响效益生成的客观因素296

6.2.1 环境297

6.2.2 机遇299

6.2.3 社会影响301

6.3 影响效益生成的精神因素302

6.3.1 认识水平与效益生成302

6.3.2 思想观念与效益生成303

6.3.3 精神风貌与效益生成303

6.3.4 心理状态与效益生成304

第七章 待遇与机制305

7.1 显现机制305

7.2 切身机制307

7.3 关联机制308

7.4 风险机制309

7.5 激励机制310

7.6 拉动机制312

7.7 优惠机制314

7.8 奖罚机制315

7.9 攀比机制317

7.10 差别机制318

7.11 趋“热”机制319

第八章 待遇与竞争322

8.1 待遇竞争的缘起322

8.2 待遇竞争的意识324

8.3 待遇竞争的条件326

8.4 待遇竞争的类型328

8.5 待遇竞争的手段330

8.6 待遇竞争的规律332

8.6.1 优胜劣汰律333

8.6.2 博弈对策律333

8.6.3 关联互动律333

8.6.4 柔性管理律334

8.7 待遇竞争的效应334

8.7.1 激励效应334

8.7.2 增值效应335

8.7.3 优化效应335

8.7.4 扼制效应336

第九章 待遇与心态337

9.1 谋求待遇的心理活动过程337

9.1.1 心理萌发338

9.1.2 心理权衡338

9.1.3 心理期成340

9.1.4 心理协调340

9.1.5 心理满足341

9.2 待遇心态形成与变化的社会心理机制342

9.2.1 态度的特性及态度改变的理论342

9.2.2 偏见的产生与消除344

9.2.3 暗示、模仿、感染、时尚等社会影响的作用345

9.2.4 牢骚的社会心理机制346

9.3 待遇调整与社会心理震荡348

9.3.1 攀比心理348

9.3.2 嫉妒心理349

9.3.3 隐富心理349

9.3.4 “红脸病”心理350

9.3.5 “歹活着”心理350

9.3.6 “小富即安”心理350

9.3.7 “肥水不流外人田”心理351

9.3.8 “夸富夸穷”心理351

9.3.9 “不捞白不捞”心理352

9.3.10 “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心理352

第十章 待遇与伦理354

10.1 析“责任感与责任线”354

10.2 析“功利价值与道德价值”356

10.3 析“道德义务”357

10.4 析“良心荣誉”359

10.5 析“从众行为”360

10.6 析“援助行为”361

10.7 析“职业道德”364

10.8 析“环境道德”365

第十一章 待遇与公平367

11.1 待遇公平的制约因素367

11.2 待遇公平的奋斗目标369

11.3 待遇公平的基本规则376

11.3.1 基本待遇公平的保证,亦即底线的规则376

11.3.2 机会均等,亦即事前的规则376

11.3.3 按照贡献进行分配,亦即事后的规则377

11.3.4 社会调剂,亦即社会调剂的规则378

11.4 待遇公平的价值取向379

11.5 待遇公平的立足点381

11.6 待遇公平的基本关系384

11.6.1 待遇公平与提高效率384

11.6.2 待遇公平与实现平等要求385

11.6.3 待遇公平与拉开收入差距386

11.6.4 待遇公平与机会均等387

11.6.5 待遇公平与坚持公开原则388

第十二章 待遇与需要390

12.1 需要的实质390

12.1.1 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的主要区别390

12.1.2 人的需要的实质393

12.2 需要的层次395

12.2.1 个体需要、群体需要、社会需要397

12.2.2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399

12.2.3 经济需要和非经济需要401

12.3 需要的发展机制402

12.3.1 满足需要的能力和方式是需要发展的动力402

12.3.2 直接需要派生出间接需要,使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403

12.3.3 奢侈需要向必要需要的转化,使人的需要层次不断提高404

12.4 需要的评价标准405

12.4.1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评价人的需要的首要根据405

12.4.2 以人为本是衡量需要合理性的基本原则406

12.4.3 社会文明状况以及历史文化传统对满足需要的方式的影响,是评价需要合理性的尺度407

12.4.4 创造性活动的需要是人的最有价值的需要407

12.5 需要的基本内容408

12.5.1 工作待遇需要408

12.5.2 保健待遇需要411

12.5.3 养老待遇需要413

12.5.4 安全待遇需要414

12.5.5 教育待遇需要416

12.5.6 居住待遇需要419

12.6 弱势群体待遇需要的基本内容421

12.6.1 弱势群体及其待遇需要421

12.6.2 传统弱势群体的待遇需要423

12.6.3 移民的待遇需要429

第十三章 待遇与供给432

13.1 待遇供给主体432

13.1.1 供给主体的形态432

13.1.2 供给主体的角色434

13.2 待遇供给客体435

13.2.1 一般客体435

13.2.2 特殊客体436

13.3 待遇供给内容437

13.3.1 货币待遇437

13.3.2 实物待遇437

13.3.3 服务待遇437

13.4 待遇供给方式438

13.4.1 免费供给与付费供给438

13.4.2 临时供给与固定供给439

13.5 家庭待遇供给439

13.5.1 家庭是待遇供给的基石439

13.5.2 家庭待遇保障的形式441

13.5.3 家庭待遇保障的特点442

13.5.4 家庭待遇保障面临的挑战444

13.6 政府待遇供给445

13.6.1 政府在待遇供给中的地位445

13.6.2 政府在待遇供给中的责任446

13.6.3 政府在待遇供给中的错位现象449

13.7 单位待遇供给450

13.7.1 单位待遇的含义与功能450

13.7.2 中国的企业待遇制度453

13.8 慈善组织待遇供给455

13.8.1 慈善组织概述455

13.8.2 慈善组织在待遇供给中的作用457

13.8.3 加快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459

第十四章 待遇与分化462

14.1 待遇重构462

14.1.1 从人的需要看个体待遇的生成以及满足个体待遇的功能463

14.1.2 从个人待遇与群体待遇的关系看个人待遇的意义465

14.2 待遇分化特点468

14.3 待遇分化形态472

14.3.1 由所有制结构调整引起的待遇分化473

14.3.2 由制度安排引起的待遇分化475

14.3.3 不同社会结构层次的待遇分化477

14.4 待遇分化走向480

14.4.1 待遇团体的多元化趋势482

14.4.2 社会精英集团特别是政治精英与经济精英开始形成482

14.4.3 知识精英及其待遇集团化483

14.4.4 农民阶层的待遇将更加面临挑战483

14.4.5 社会边缘群体的扩大483

14.4.6 待遇分化的程度将日趋复杂484

14.5 待遇分化特征484

14.5.1 待遇主导485

14.5.2 待遇驱动489

14.5.3 待遇矛盾491

第十五章 待遇与冲突496

15.1 待遇冲突的形成496

15.2 待遇冲突的内容498

15.3 待遇冲突的根源502

15.3.1 社会分工的固定化502

15.3.2 直接参与权的丧失504

15.3.3 待遇分配不合理505

15.4 待遇冲突的展开506

15.4.1 待遇冲突的强度展开507

15.4.2 待遇冲突的层次展开511

15.5 待遇冲突的形式517

15.5.1 待遇冲突的构成形式517

15.5.2 待遇冲突的表现形式525

15.5.3 待遇冲突的两种类型532

第十六章 待遇与协调537

16.1 待遇协调的目标537

16.1.1 待遇协调的直接目标537

16.1.2 待遇协调的核心目标539

16.1.3 待遇协调的最高目标542

16.2 待遇协调的根据546

16.2.1 待遇协调与人的协调功能546

16.2.2 待遇协调的人性根据549

16.2.3 待遇协调的实践根据552

16.3 待遇协调的途径555

16.3.1 待遇协调的经济途径556

16.3.2 待遇协调的观念途径560

16.3.3 待遇协调的制度途径563

16.4 待遇协调与发展567

16.4.1 待遇协调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演进569

16.4.2 待遇协调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曲折历程572

16.4.3 待遇协调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574

16.5 待遇协调的背景与出路576

16.5.1 当代中国待遇协调的背景577

16.5.2 当代中国待遇协调的出路582

16.6 待遇协调的原则589

16.6.1 公正原则589

16.6.2 平等原则592

16.6.3 有序原则595

16.7 待遇协调的方法597

16.7.1 待遇协调与改革597

16.7.2 待遇协调与政策599

16.7.3 待遇协调与协商对话601

16.7.4 待遇协调与优化人际关系603

16.7.5 待遇协调与待遇增进机会604

16.7.6 待遇协调与待遇制衡机制605

16.8 待遇协调的机制607

16.8.1 构建待遇分配机制607

16.8.2 畅通待遇表达机制610

16.8.3 强化待遇约束机制611

16.8.4 建立待遇矛盾预警机制612

16.8.5 完善待遇冲突调节机制613

第十七章 待遇与制度615

17.1 制度演化的前提615

17.2 制度演化的主体617

17.2.1 民众617

17.2.2 利益集团618

17.2.3 政府621

17.2.4 精英623

17.3 制度演化的模式626

17.3.1 制度改良626

17.3.2 制度革命628

17.3.3 制度创新630

17.4 制度演化的规律631

17.4.1 路径依赖631

17.4.2 量变中的质变和渐变中的突变并存633

17.4.3 客观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统一635

17.5 制度的类型637

17.5.1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637

17.5.2 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639

17.5.3 意识形态:制度的一种特殊形态641

参考文献645

后记66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