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镜像【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镜像
  • 王岳川著 著
  • 出版社: 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 ISBN:9787552701203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47页
  • 文件大小:233MB
  • 文件页数:463页
  • 主题词:现代文化-文化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镜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上编 全球话语与中国意识7

第一章 话语转型:移步换形的当代文化思想7

第一节1990年代以来文化脉动及其阶段分期7

一、思想转型的初始阶段8

二、多种价值的骚动阶段9

三、新世纪的精神重振阶段11

第二节 多重语境中的问题聚焦15

一、“主义与问题”的全面审理16

二、文化研究的四重语境17

第三节话语症候分析的当代策略19

一、文化研究话语分析方法的当下策略20

二、避免时代近距离理论审视的误区21

三、问题的症候式分析框架21

第四节 新世纪文化研究中的“中国形象”定位22

一、从“政治文化中国”走向“知识经济中国”23

二、“中国形象”的多重性和生成性23

三、“中国形象”的实现与公共空间的建立24

第二章 时代焦虑:文化转型与精神生态诉求26

第一节1980年代思想价值的基本问题26

第二节1990年代知识谱系的全面转型32

第三节1990年代文化转型的深层问题35

一、当代科技神话的无价值之承诺36

二、现代化神话的全面遮蔽效应37

三、金钱经济神话作为市民社会巨型神话39

第四节 技术中心化与人文精神生态诉求40

一、技术中心化的阴影40

二、新世纪中国文化精神生态问题42

第三章 入思方法论与存在本体论46

第一节 新方法论的引入与人文科学视野的拓展47

一、新方法论的引入47

二、人文科学视野拓展48

第二节 文艺方法论的意义与问题50

一、文艺学方法论的多维视角50

二、文艺学方法论面临的困境52

第三节 历史转型视野与本体论研究学术史演进53

第四节 本体论与反本体论55

一、本体论的基本问题和研究向度55

二、反本体论问题及其本体论研究的意义57

第四章 知识分子:思想命运与精神定位59

第一节 知识分子“分代”问题与思想命运60

一、“分代”及其思想差异性60

二、百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命运65

第二节 知识分子“分类”与价值认同68

一、知识分子的功能和价值69

二、知识分子的思想分类72

第三节 多元价值中的知识分子精神定位79

一、精神逃逸漂流说79

二、张扬人文精神说82

三、理想主义独立思考说86

四、新诸子时代的游戏定位说88

第四节 知识分子的边缘话语与整体分化90

一、“边缘”是知识分子的当下境况90

二、知识界由统识共识到个识无识92

第五节 大学知识群体的精神生态问题94

一、全球化问题思考中的精神价值失重94

二、当前学术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学风问题96

第六节 当代知识分子的新价值诉求97

第五章 激进与保守:启蒙神话与自由主义102

第一节 现代化语境中的启蒙理性103

一、启蒙者的历史命运103

二、体用二分与两极波动104

第二节 激进主义与反激进主义姿态104

一、政治激进主义105

二、文化激进主义107

第三节 当代保守主义的文化心态109

一、旧保守主义111

二、新保守主义116

三、文化保守主义119

第四节 自由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出场120

一、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推进者122

二、自由主义的批评者125

三、自由主义的研究者127

四、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有效性129

第五节 多元文化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发展131

一、全球化中的文化选择132

二、坚守个体立场132

三、坚持多元开放的文化心态133

四、知识话语领域的频繁转型133

第六章 诗人之死:意义虚无与症候阅读135

第一节 诗人之死的时代氛围135

一、金钱神话中的末世感136

二、精神降解中的诗歌祭坛137

第二节 诗人自杀的形态学分析138

一、海子:山海关卧轨中的回归原初意象138

二、戈麦:圆明园的冷然毁诗与静穆投水139

三、诗人学者自杀:人生之苦与精神之累140

第三节“童话诗人”自杀的现象学审理142

一、自语的焦虑与童年自恋情结143

二、童话式乌托邦与专制式男权话语145

三、被压抑的嗜血性与精神偏执147

第四节1990年代诗歌的边缘化149

一、1980年代诗歌流派的整体崛起149

二、1990年代诗歌的个体生存转位149

三、诗歌身体化和汉语诗歌空场151

第五节 诗人飘逝后的散文化策略152

一、纯诗的贫困和被遗忘152

二、散文的风景化与私人化154

三、大众的世俗生存策略157

第六节 从生命边缘升华出诗歌意义158

一、边缘话语与内在呐喊158

二、生命体验边缘处的诗人160

第七节 直面虚无的诗意存在164

第七章 先锋或后卫:艺术形式实验与思想困境167

第一节 小说叙事技术化与先锋身份焦虑化168

一、本能欲望写作与私人化写作168

二、泛审美时代中颓败的先锋姿态171

三、文化断片与个体激情173

第二节 美术多元试验取向和拍卖化的反差175

一、几代主流画家的价值取舍176

二、美术政治波普的先锋姿态177

三、画家的宗教性情结与当代性纠缠180

四、超越后现代图式的新理性代码183

五、先锋书法与前卫美术的意象合一185

六、当代流行书风的文化问题188

七、美术的传统重写与市场契合191

八、艺术拍卖市场与艺术行为化193

九、三峡《135M135当代艺术展》的当代意义194

第三节 先锋音乐的摇滚化与古典大众化话语199

一、摇滚的先锋文化精神200

二、MTV的火爆与排行榜203

三、乐坛的后殖民意向与后现代空间204

第四节 当代歌舞的时尚化价值取向208

一、现代与传统的文化张力结构208

二、中国诗乐舞精神与文化身份确立210

三、民族文化艺术时尚化的误区212

下 编 价值趋向与文化镜像217

第八章 后现象审理:主义陷阱与阐释失效217

第一节 后现代性范式与特征218

一、后现代主义思想范式219

二、后现代主义基本特征221

第二节 后现代在中国的阐释焦虑222

一、主义杂糅使问题模糊225

二、学术背景导致研究的“多音喧哗”226

三、身份复杂使“后”批评存在问题227

四、思维论价值论上的多角度评价228

第三节 后现代性文学话语问题229

一、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229

二、中国“类后现代”文学表征230

三、文化写作观批评观转型231

第四节 当代中国后殖民文化研究233

一、全球化与本土化中的后殖民主义233

二、后殖民主义播撒与中国当代思想回应236

第五节 新世纪中国“后”学的多维透视241

一、后现代社会学心理学考察242

二、后现代政治学法学研究245

三、后现代管理学科和科学观研究246

四、后现代后殖民主义文化新审视247

五、新世纪文化转型中的“后话语”拓展251

第六节 全球化语境中的当代“中国身份”253

一、文化民族主义的文本政治253

二、坚持全球化方向的现代性话语256

第七节 东方主义的巨型想象与跨文化对话259

一、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260

二、跨文化跨语境的文化研究261

三“后学”及其“权力话语”问题261

第八节 后殖民理论对重释中国的方法论意义264

一、知识分子的言说立场与对象265

二、遭遇阐释中国问题的焦虑266

三、现代中国文化身份的写作策略269

第九章 边缘话语:历史重读与女性书写272

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意向273

一、历史重写的文化语境273

二、当代文论的视界转换274

第二节 新历史小说的价值诉求277

一、小说主题强调从正史到野史277

二、思想观念从民族寓言到家族寓言278

三、叙事角度强调历史的虚构叙事279

四、人物形态从红黑对立到中间灰色域279

五、小说语言表征为从雅语到俗语280

第三节 重写文化史与文学史的理论维度280

一、重写文学史成为权力话语解构方式280

二、从“色彩-政治象征”到“性欲-身体象征”282

第四节 女性身份意识写作批评285

一、女性诗歌的写作身份286

二、女性小说的身体与精神意向291

三、女性散文的感性化沉醉293

四、女性批评的话语边界296

第十章 批评分化:权力话语与批评事件化299

第一节20世纪文论批评与世纪末现象299

一、传统与现代文论的持续位移301

二、独断决定论与绝对相对论文论301

三、文学理论批评精神的多维失落302

四、文学理论与批评的话语紧张303

五、20世纪末文论的基本转向303

第二节 批评空间与批评尺度305

一、批评与反批评的自我反省306

二、文学经典的标准与阐释符码307

第三节 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310

一、当代文化肌体的严重问题310

二、文学批评成为一种表演311

三、真正批评的缺席312

第四节 当代批评话语形态312

一、20世纪末文学批评镜像313

二、当代批评的诸种形态314

第十一章 文化美学:从文学理论到文化研究317

第一节 文化研究空间拓展与平面化317

第二节 文化研究强调文学研究的跨界与政治话语320

一、文化研究对文学文本研究的反动321

二、文化研究的政治话语诉求322

三、文化研究强调对文化—身体资本重新分配322

第三节 文化研究出场的话语合法性324

第四节 作为文化研究的边缘话语与边缘批评327

第五节 从文学理论到文化研究的精神脉动329

第六节 文化研究语境中的当代中国文论处境332

一、文学理论是时代的风向标和精神的温度计332

二、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基本症候333

三、代中国文艺学的发展空间337

第七节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论精神自觉340

第十二章 大众传媒:全球化语境中的欲望生产344

第一节 公共传媒空间中的身体资本345

一、身体感与现代城市处境345

二、现代传媒中的身体资本346

三、欲望生产与个体肉体347

四、身体资本与文化资本348

第二节 全球西化中的第三世界媒体349

一、超真实的符号生产和媒体谎言349

二、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传播350

三、全球话语中的传播体系352

第三节 多元价值的媒体神话反省353

一、媒体与权力话语的关系353

二、现代广告的肉身化诱惑354

三、全球一体化的文化意识编码355

四、幻觉剧场与名牌政治356

第四节 当代媒体“秀”与“偶像”消解358

一、偶像黄昏时代的文化精神建构358

二、偶像在消费社会中的文化症候359

第五节 公共空间中的当代电影问题362

一、身体话语与媒体暴力362

二、后乌托邦时代的当代电影365

三、丧失深度的电影导致人性的平面化368

四、新世纪电影的问题与走向371

第六节 当代电视的戏说风与港台腔问题373

一、“戏说风”表征历史的虚无化373

二、反戏说风的电视历史剧精神376

三、电视演员的精神生态失衡的表征378

四、建立中国电视生态文化批评体系380

第七节 当代中国的网络文化走向383

一、网络文化的普泛化及其现实问题383

二、当代网络法制化的可能性388

第八节 文图时代的摄影文学390

一、摄影文学是文图时代来临的表征390

二、摄影文学仍是文学发展的新形态392

第九节 对当代媒体文化的深度透视394

第十三章 汉字文化圈:从汉字废除论到汉语思想再发现397

第一节 汉字废除论:由神性到罪性的存在397

第二节 汉字思维论:由象性阐释到诗性命名403

第三节 汉字艺术论:汉字文化圈中的书法世界404

第四节 汉字文化论:从后殖民话语到边缘对话理论407

第五节 汉字拓展论:文明生态与绿色写作410

第六节 汉字形象论:国际徽章中的中国形象413

一、汉字文化圈与文字篆法之美414

二、传统与现代在章法刀法美中的融合415

三、发现东方精神的中国声音416

第七节 汉语思想论:从文字到思想的重新“发现”417

一、汉语热中的母语边缘状态418

二、传统汉语文化精神的现代性再生419

三、面对挑战和机遇的汉语思想422

结语425

后记44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