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民国史 第1卷 1894-1912 上【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华民国史 第1卷 1894-1912 上
  • 李新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7101080014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30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68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民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民国史 第1卷 1894-1912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清朝统治的衰落和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入1

第一节 清朝统治的衰落1

一 清朝初年立国的各项政策2

二 清朝中叶的开始衰落9

第二节 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入14

一 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14

二 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初期的特点19

三 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斗争24

第三节 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29

第二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36

第一节 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产生36

一 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产生条件的出现36

二 洋务派兴办的资本主义近代企业40

三 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产生44

第二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48

一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情况48

二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关系55

三 华侨和华侨资产阶级68

第三章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78

第一节 孙中山创立兴中会78

一 孙中山的早期政治活动78

二 兴中会的成立85

三 广州起义88

第二节 兴中会与保皇党的合作92

一 合作的探索92

二 自立军起义98

第三节 惠州起义与洪全福起义105

一 惠州起义105

二 洪全福起义112

第四节 新型知识阶层在政治上的活跃115

一 留学生和流亡者在日本的政治活动116

二 中国教育会的成立和东南地区的“学界风潮”124

第五节 相互激荡的爱国运动和革命运动134

一 拒法、拒俄运动135

二 《苏报》的改革和军国民教育会的改组143

三 “《苏报》案”152

四 孙中山创办军事学校和反对保皇党的斗争162

第六节 革命民主思想的传播170

一 日益蓬勃的宣传活动170

二 革命排满,建立共和——革命宣传的中心口号183

第四章 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人民群众的自发斗争199

第一节 清政府推行的“新政”199

一 “新政”的实施199

二 袁世凯北洋集团的崛起207

三 “预备立宪”的酝酿213

第二节 群众自发的反抗斗争217

一 反赔款、反教会压迫219

二 抗捐抗税和武装起义224

第三节 抵制美货和收回利权运动的兴起232

一 抵制美货运动232

二 收回利权运动的兴起238

第五章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244

第一节 国内各革命小团体的出现244

一 华兴会244

二 科学补习所和日知会250

三 光复会256

四 其他革命小团体263

第二节 同盟会的成立266

一 逐渐增长起来的联合因素266

二 留日学生的政治动向269

三 孙中山在留欧学生中建立革命团体275

四 同盟会的成立279

第三节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285

一 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形成286

二 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294

三 中国资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300

第四节 同盟会的分支机构312

一 国内各地分会312

二 国外各地分会324

第六章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的革命斗争333

第一节 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333

一 《民报》的创办和论战的展开333

二 论战的基本内容338

三 论战的结局和影响357

第二节 萍、浏、醴起义361

第三节 孙中山领导的南部起义368

一 黄冈之役369

二 惠州七女湖之役372

三 防城之役373

四 镇南关之役376

五 钦、廉、上思之役378

六 河口之役379

第四节 东北、安徽、浙江、四川各地的起义382

一 运动东北“马侠”之役382

二 秋瑾、徐锡麟之役384

三 四泸州、成都、叙府之役389

第七章 各阶层人民自发反抗运动的蓬勃发展393

第一节 城乡人民的广泛斗争393

一 抗捐抗税和莱阳民变394

二 抢米骚动和长沙饥民暴动401

三 工人的罢工斗争408

四 反教会压迫的斗争409

第二节 收回利权运动的普遍高涨412

一 各省收回矿权的斗争413

二 收回苏杭甬路权的斗争421

三 收回路权斗争的日益激化427

第八章 资产阶级立宪运动和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431

第一节 立宪团体及其活动431

一 预备立宪公会432

二 政闻社437

三 宪政讲习会及其他立宪团体444

第二节 立宪派对官制改革的不满和国会请愿的发动448

一 立宪派对官制改革的不满和批评448

二 1907年—1908年的国会请愿运动453

第三节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加剧和财政危机的加深458

一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加剧458

二 日益加深的财政危机464

第四节 谘议局与资政院469

一 谘议局的设立及其与督抚的矛盾470

二 资政院与弹劾军机案476

第五节 国会请愿运动的高潮及其失败483

一 1910年的三次请愿运动483

二 清政府对请愿运动的分化和镇压493

三 立宪派对清政府态度的改变498

第九章 同盟会革命活动的挫折和国内中部地区革命组织的发展505

第一节 同盟会上层的分歧和分裂,共进会和后期光复会的建立505

一 同盟会上层的分歧和分裂506

二 共进会514

三 后期光复会518

第二节 革命党人在安徽、广东、四川再次发动的起义523

一 安庆熊成基之役523

二 广州保亚会之役527

三 四川广安、嘉定、黔江之役527

四 广州新军之役529

五 广州“三二九”之役531

第三节 暗杀活动542

第四节 中部地区革命组织的发展549

一 从湖北军队同盟会到文学社549

二 湖北共进会557

三 同盟会中部总会560

第十章 保路风潮564

第一节 川汉铁路公司的成立和帝国主义对川汉路权的争夺564

一 川汉铁路公司的成立564

二 帝国主义对川汉路权的争夺570

第二节 清政府宣布干路“收归国有”和湘、鄂、粤三省人民的抗争573

一 清政府宣布干路“收归国有”573

二 湘、鄂、粤三省人民的抗争576

第三节 四川立宪派的“文明争路”和保路同志会的成立582

一 四川立宪派和清政府矛盾的加深582

二 保路同志会的成立587

三 “文明争路”及其破产590

第四节 席卷全川的罢市斗争和成都血案593

一 席卷全川的罢市斗争593

二 成都血案600

第五节 轰轰烈烈的四川人民武装反清斗争604

一 同盟会、哥老会的起义准备604

二 各路同志军猛扑成都606

三 荣县独立和东路军战况608

四 南路军、西路军战况609

第十一章 武昌起义和各省响应614

第一节 起义的筹备与发动614

一 共进会、文学社的合作614

二 起义秘密的暴露617

三 十月十日之夜621

四 汉阳、汉口的克复627

第二节 湖北军政府的建立629

一 黎元洪被逼任都督629

二 军政府的组织及其内部斗争633

三 军政府的初期活动638

四 革命向武汉周围地区发展648

第三节 保卫武汉的奋战654

一 最初的胜利654

二 汉口失陷658

三 袁世凯的“和平”试探664

四 汉阳失陷668

五 停战议和675

第四节 湖南、江西、安徽三省独立679

一 湖南679

二 江西689

三 安徽693

第五节 西南各省独立697

一 云南697

二 贵州701

三 四川705

四 广西712

第六节 东南沿海各省独立715

一 上海715

二 浙江723

三 江苏727

四 广东733

五 福建738

第七节 北方各省响应742

一 陕西742

二 山西745

三 直隶748

四 山东、河南752

五 新疆、甘肃756

六 东北三省758

第十二章 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767

第一节 各省代表会议筹建临时政府及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767

一 建立临时政府的酝酿767

二 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772

三 临时政府的组成775

第二节 临时参议院和临时约法的产生781

一 临时参议院781

二 临时约法784

第三节 除旧布新的各项政令788

第四节 临时政府的经济和财政政策796

一 保护私人财产和发展资本主义796

二 财政危机和内外债801

第五节 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和新闻政策808

一 教育改革808

二 新闻政策813

第六节 临时政府的根本弱点和北伐的夭折814

一 同盟会的涣散814

二 错误地对待农民问题818

三 不敢明确坚决地反对帝国主义819

四 北伐的夭折822

第七节 南北议和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北迁826

一 帝国主义的干涉826

二 南北议和和清帝退位830

三 袁世凯取得临时大总统职位和临时政府北迁835

参考文献839

人名索引85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