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体系研究【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体系研究
  • 宋吉玲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65966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81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291页
  • 主题词: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体系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绪论5

一 “理论体系”研究的缘起6

(一)梳理归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积淀的需要6

(二)深入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需要9

(三)尽快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的需要10

(四)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13

二 研究的题中之义14

(一)几组主要概念及其关系的辨析14

(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互动逻辑16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历史发展19

一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主题19

(一)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主题20

(二)确定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主题的客观历史依据23

二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历史发展26

(一)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形成的历史前提(1840年6月—1949年10月)——以获取现代性资格为目的的“社会革命”对中国现代性诉求的根本观照及基本生效27

(二)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酝酿发端阶段(1949年10月—1975年初)——以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理想为首要目标的“运动式建设”的试步出场及走向终结34

(三)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形成阶段(1975年初—2002年11月)——以回归现代性理性本质为基点的“市场化改革”的成功导入及高效推进39

(四)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丰富发展阶段(2002年11月—现在)——以重融目的理性与价值理性为本质要求的“科学发展”的初步萌生及现实意蕴43

小结48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思想渊源51

一 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根本指导51

(一)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思想及其对中国的指导意义52

(二)马克思关于现代化是世界性历史潮流的思想及其对中国的指导意义54

(三)马克思关于现代化实现形式多样性的思想及其对中国的指导意义55

(四)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现代化建设先决条件的思想及其对中国的指导意义57

(五)马克思关于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及其对中国的指导意义59

二 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合理内核——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参照63

(一)原生现代化理论的合理内核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64

(二)后发现代化理论的合理内核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66

(三)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合理内核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72

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形成基因77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及其对党的现代化理论的促生作用78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小康”的理想社会思想及其对党的现代化理论的促生作用80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教育尤其是德育的思想及其对党的现代化理论的促生作用82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朴素辩证思维方式及其对党的现代化理论的促生作用85

(五)中国传统文化中求真务实、革故鼎新的认知方式及其对党的现代化理论的促生作用87

(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非中国”烙印的外来文本转化为党的现代化理论内容的重要媒介88

小结91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客观基础93

一 中国国情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理论94

(一)中国国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关系探讨94

(二)认识与把握中国国情的基本要求96

二 当代中国国情的基本特点及其对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作用99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及其对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导意义99

(二)当代中国的一般国情及其对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制106

小结123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方法125

一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方法的主要内涵125

(一)实事求是的根本思想方法126

(二)实践创新的方法135

(三)群众路线的方法139

(四)矛盾分析的方法142

(五)系统分析的方法146

二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方法的重要意义147

(一)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方法的理论意义147

(二)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方法的实践意义149

小结151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原理153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色”内涵15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统一156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共性与中国个性的统一159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传统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统一162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164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变与不变的统一165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设定16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167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172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176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184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式193

(一)渐进式发展193

(二)跨越式发展198

(三)协调式发展202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机制207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与直接动力207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动力与协同动力210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动力与精神动力212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215

小结217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实践模式219

一 当代中国现代化的转型模式219

(一)当代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转型模式220

(二)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转型模式225

(三)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转型模式230

二 中国特色区域现代化模式241

(一)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及其比较242

(二)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的启示意义246

小结250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特征意义251

一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鲜明特征251

(一)超越思辨的实践性251

(二)前所未有的开放性252

(三)贯彻始终的人民性253

(四)独具风格的民族性255

(五)强烈鲜明的时代性257

二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重要意义258

(一)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重大发展258

(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260

(三)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提高的集中体现261

(四)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有益借鉴263

小结264

结束语267

参考文献27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