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金属硬度检测技术手册 第2版【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金属硬度检测技术手册 第2版
  • 韩德伟编写 著
  • 出版社: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05582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39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453页
  • 主题词:金属-硬度试验-技术手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金属硬度检测技术手册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金属硬度检测方法3

1 概述3

1.1 金属材料硬度的定义3

1.2 硬度试验的作用和特点3

1.3 常用硬度试验方法的分类5

2 布氏硬度检测方法7

2.1 原理7

2.2 计算公式7

2.3 相似原理及其应用8

2.4 金属布氏硬度试验国标的演变11

2.5 符号说明及K常数的选用11

2.6 应用范围及其优缺点13

2.7 检测方法和技术条件13

3 洛氏及表面洛氏硬度检测方法39

3.1 洛氏硬度检测方法39

3.2 表面洛氏硬度检测方法47

4 维氏硬度检测方法54

4.1 原理54

4.2 范围、符号及说明55

4.3 计算公式55

4.4 相似原理57

4.5 应用及其特点58

4.6 检测方法和注意事项111

4.7 试样最小厚度与检测力间关系115

5 肖氏硬度检测方法119

5.1 原理119

5.2 计算公式119

5.3 肖氏硬度计刻度(C型和D型)120

5.4 应用范围及其优缺点121

5.5 硬度计技术参数及构造121

5.6 影响示值准确性的因素125

5.7 检测方法和技术条件126

6 里氏硬度检测方法129

6.1 原理129

6.2 计算公式130

6.3 应用范围及其特点131

6.4 里氏硬度计冲击装置131

6.5 试样及其要求131

6.6 仪器要求132

6.7 检测133

7 努普硬度检测方法145

7.1 原理145

7.2 计算公式145

7.3 努普压头的应用与特点152

7.4 检测方法和注意事项156

7.5 试样最小厚度与检测力间关系158

8 韦氏硬度检测方法160

8.1 原理160

8.2 计算公式160

8.3 硬度计结构160

8.4 硬度计校准162

8.5 检测方法162

9 巴氏硬度检测方法164

9.1 原理164

9.2 应用及其特点164

9.3 硬度计结构166

9.4 试样准备168

9.5 检测168

10 便携式硬度计金属硬度检测方法169

10.1 原理及仪器169

10.2 检测操作169

10.3 仪器校准171

11 锤击和弹簧加力式布氏硬度检测方法172

11.1 锤击式布氏硬度检测方法172

11.2 弹簧加力式布氏硬度检测方法178

12 锉刀和测试笔检测硬度方法179

12.1 锉刀检测硬度方法179

12.2 测试笔检测硬度方法182

13 划痕硬度检测方法183

13.1 原理183

13.2 划痕产生过程的应力分析185

13.3 划痕硬度与金属破坏性质的关系186

14 高温和低温硬度检测方法187

14.1 高温硬度检测方法187

14.2 高温硬度检测用压头190

14.3 低温硬度检测方法191

15 金属硬度的无损检测方法193

15.1 剩余磁感应方法193

15.2 磁矫顽力方法194

15.3 磁导率方法195

15.4 动态磁损耗方法195

15.5 涡流方法及涡流检测仪196

15.6 超声波方法197

15.7 纳米压痕技术简介198

第二部分 金属硬度检测实践203

16 方法选用及表示方法203

16.1 硬度检测方法的选用203

16.2 硬度标注及图纸上的表示方法208

17 钢铁零件表面处理后的硬度检测方法212

17.1 钢铁零件渗氮(氮化)后的硬度检测方法212

17.2 钢铁零件表面淬火后的硬度检测方法216

17.3 渗碳及碳氮共渗零件硬化层深度及表面硬度检测方法220

17.4 钢的脱碳层深度检测方法222

18 轧辊的硬度检测方法224

18.1 轧辊硬度检测方法224

18.2 铸钢、铸铁、锻钢轧辊的牌号及硬度要求226

19 球磨机用磨球的硬度检测方法235

19.1 锻、轧钢球的硬度检测方法235

19.2 铸铁磨球的硬度检测方法236

20 滚动轴承零件硬度检测方法238

20.1 滚动轴承零件硬度要求238

20.2 硬度检测基本要求239

21 钢的淬透性硬度检测方法242

21.1 钢的淬透性硬度检测方法242

21.2 淬透性曲线、半马氏体组织硬度与临界淬透直径246

22 铸铁的硬度及灰铸铁的相对硬度检测方法252

22.1 铸铁的硬度检测方法252

22.2 灰铸铁的相对硬度检测方法256

22.3 铸铁力学性能261

23 齿轮、弹簧、活塞环及焊接接头的硬度检测方法266

23.1 齿轮的硬度检测方法266

23.2 弹簧的硬度检测方法266

23.3 活塞环的硬度检测方法266

23.4 焊接接头的硬度检测方法267

24 金属覆盖层和热喷涂层的硬度检测方法268

24.1 金属覆盖层硬度的检测方法268

24.2 热喷层表面硬度检测274

25 硬质合金和粉末冶金制品的硬度检测方法280

25.1 硬质合金的硬度检测方法280

25.2 烧结金属材料的硬度检测方法284

25.3 烧结金属摩擦材料的硬度检测方法288

26 滑动轴承轴瓦的硬度检测方法290

26.1 复合材料轴瓦的硬度检测方法290

26.2 轴承合金的硬度检测方法291

27 铝及铝合金的硬度检测方法293

27.1 使用固定仪器检测方法293

27.2 里氏硬度检测及换算295

27.3 铝合金韦氏硬度检测方法296

27.4 铝合金板材的硬度检测方法299

27.5 铝材织构的判定302

28 铜及铜合金的硬度检测方法303

28.1 使用固定仪器检测方法303

28.2 铜合金韦氏硬度检测方法303

28.3 铜及铜合金里氏硬度换算表306

28.4 铜及铜合金锤击式硬度查对表310

28.5 铍青铜条、带材硬度检测方法318

28.6 铍青铜棒材的硬度检测方法319

29 硬度检测用载样台321

29.1 钢体支承321

29.2 镶嵌支承324

第三部分 金属硬度检测技术现状及其展望324

30 硬度计和压头329

30.1 硬度计的结构329

30.2 硬度计发展现状331

30.3 现代硬度计量测试的发展趋势332

31 我国硬度基准、计量器具检定系统335

31.1 布氏硬度国家基准及检定系统335

31.2 洛氏硬度国家基准及检定系统336

31.3 维氏硬度国家基准及检定系统338

31.4 肖氏硬度国家基准及检定系统339

32 工作硬度计的检验341

32.1 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341

32.2 布氏硬度计示值误差与重复性要求342

32.3 洛氏硬度计示值误差与重复性要求342

32.4 维氏硬度计示值误差与重复性要求346

32.5 肖氏硬度计示值误差与重复性要求347

32.6 里氏硬度计示值误差与重复性要求348

32.7 努氏硬度示值误差与重复性要求348

32.8 国内硬度试验方法标准号350

33 国际间标准硬度计比对352

33.1 国际比对352

33.2 展望355

33.3 部分发达国家有关硬度试验方法标准号(不是全部)355

34 硬度与强度的关系以及各种硬度值的比较换算360

34.1 硬度与强度的关系360

34.2 各种硬度值的换算364

34.3 我国金属材料硬度与硬度、硬度与强度换算关系365

34.4 硬度与其他力学性能的关系365

34.5 硬度试验及硬度与其他性能换算关系的局限性366

第四部分 附录371

附录1 常用黑色金属材料的硬度371

附录2 常用有色金属材料的硬度389

附录3 黑色金属硬度与强度换算值(GB/T 1172—1999)400

附录4 铝合金硬度与强度换算(GBn 166—82)408

附录5 铜合金硬度与强度换算(GB 3771—83)424

附录6 软钢及有色金属材料硬度对照表436

主要参考文献4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