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三星堆文化与巴蜀文明【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赵殿增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 ISBN:7806439188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762页
- 文件大小:102MB
- 文件页数:797页
- 主题词:巴蜀文化-文化遗址-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三星堆文化与巴蜀文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人类起源探索与四川旧石器时代文化35
第一节 巫山人与人类起源的探索35
一 巫山人第一阶段发掘与研究36
二 关于巫山人问题的讨论42
三 “巫山龙骨坡遗址”第二阶段发掘成果与“龙骨坡文化”的命名42
第二节 资阳人及相关文化研究44
一 资阳人的发现与发掘44
二 资阳人年代的争论46
三 鲤鱼桥文化的发现与研究48
四 九曲河及资阳地区的旧石器地点50
第三节 旧石器晚期其他文化遗存52
一 富林文化52
二 铜梁文化与马王场遗存54
三 筠连人与射洪人化石56
第四节 新旧石器过渡阶段与四川地区“细石器”57
一 攀枝花市回龙湾洞穴遗址58
二 羊子山出土的打制石器60
三 四川地区细石器文化遗存62
第二章 区系类型谱系与四川新石器时代文化69
第一节 四川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区71
一 川东三峡区72
二 川北山丘区74
三 川西平原区75
四 大渡河青衣江区76
五 川西北高原区77
六 川西南高山河谷区78
第二节 大溪文化的发现与研究80
一 大溪遗址与大溪文化80
二 大溪遗址的葬俗84
三 大溪文化的工艺技术88
四 大溪文化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94
第三节 盆地周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96
一 中子铺遗址97
二 川北山区诸遗址99
三 老关庙文化102
四 魏家梁子文化105
五 哨棚嘴一期文化107
六 狮子山遗址109
七 中路遗址110
八 礼州文化113
第四节 四川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及其社会情况117
一 四川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探索117
二 四川新石器时代社会面貌119
第三章 文明的起源——三星堆考古发现与成都史前城址群123
第一节 三星堆考古发现与研究127
一 初期发现阶段127
二 主动探索阶段129
三 科学发掘阶段130
四 深入发掘研究阶段135
第二节 三星堆文化的分期与定名138
一 三星堆遗址的分期139
二 三星堆各期文化的分别命名146
第三节 宝墩文化与成都史前城址群149
一 宝墩文化的特征149
二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153
第四节 蜀祖“蚕丛”探源160
一 史籍传说中的蜀祖“蚕丛”160
二 古蜀文明起源的考古学探索163
三 蚕丛氏神像的考证167
第四章 三星堆古城与巴蜀文明的形成173
第一节 三星堆文化的兴盛174
一 三星堆文化的典型陶器174
二 三星堆文化玉石器的兴起180
第二节 巴蜀文化区的形成183
一 鄂西西陵峡地区185
二 三峡以西长江沿岸地区188
三 川中嘉陵江中游区190
四 川西大渡河中游区190
五 成都平原地区192
第三节 巴蜀青铜文化的产生193
一 巴蜀青铜器的起源/193
二 巴蜀青铜器的发展与分期199
三 汉中铜器群与巴蜀青铜器的形成202
第四节 三星堆古城的兴建205
一 三星堆遗址群的扩大205
二 三星堆古城的建造209
三 三星堆古城的规格与布局214
第五节 古城的主人鱼凫氏217
一 有关鱼凫氏的史料217
二 三星堆古城为鱼凫氏蜀国的都邑219
第五章 三星堆古国的祭祀礼仪与国家形态227
第一节 数量众多的祭祀坑228
一 三星堆一号祭祀坑228
二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231
三 其他祭祀坑的发现236
四 祭祀坑性质的认定239
第二节 祭祀文物的分类与作用241
一 人像与人头像类242
二 面具与眼形饰件类243
三 神树、神坛和禽兽类244
四 礼器祭器类246
第三节 巫祭集团为主体的古国统治者248
一 大型青铜立人像——“群巫之长”与国王249
二 铜人头像——各级巫师与官吏253
三 小铜人像——各阶层各民族参加祭祀者265
四 巫祭集团的法力与权力271
第四节 三星堆的礼器制度和国家形态278
一 金杖——巫师的法杖与国王的权杖279
二 尊与罍——古蜀王国之重器281
三 铜戈与铜瑗——礼仪化了的兵器和用具287
四 玉璋——祭神通天的工具289
五 璧、瑗、琮、圭——祭天地四方的礼器295
第六章 三星堆古蜀文明的宗教信仰及社会内涵303
第一节 祖先崇拜与“蜀”人称谓的起源305
一 巨眼的造型与对眼睛的崇拜305
二 “蜀”字的本义和“蜀”人称谓的起源309
第二节 图腾崇拜与三星堆时期的民族构成314
一 鸟的造型与对鸟的崇拜315
二 鱼的造型与“鱼”“鸟”的结合323
三 从图腾崇拜看三星堆古国的主人325
四 图腾崇拜遗风与三星堆古国的民族构成328
第三节 自然崇拜与人神交往的途径337
一 神树的造型与对树的崇拜338
二 太阳崇拜的实物例证344
三 对山神的崇拜与祭祀348
第四节 三星堆文明原始宗教的结构特征与祭祀形式353
一 三星堆原始宗教的框架结构与文化特色354
二 三星堆宗教祭祀活动的形式358
第七章 三星堆时代的社会经济379
第一节 青铜制造业的发展379
一 铜器成分与铜矿来源380
二 铸造技术与连接工艺383
三 铜器的组装与使用方法386
第二节 发达的玉石器制造业387
一 玉石器的发现与分布388
二 玉石器的制作技术389
三 玉器的成分与产地394
第三节 金器、陶器制造与纺织业396
一 独树一帜的金器加工业397
二 日臻完善的陶器制造业401
三 纺织与服装制作404
第四节 农业与畜牧业的发展406
一 水利建设和农业的开发407
二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酿酒业的兴旺408
三 畜牧业和渔业的进步411
第五节 建筑技术的进步414
一 房屋建筑技术的成熟414
二 城市建设的兴盛421
第八章 艺术繁荣与文化交流429
第一节 神奇的三星堆造型艺术430
一 艺术形式丰富多彩430
二 艺术内涵神秘深邃440
三 艺术手法娴熟多样443
第二节 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447
一 与二里头文化、夏文化的关系447
二 与商文化的关系452
三 与陕西汉中青铜文化的关系454
第三节 三星堆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关系458
一 与三峡地区及长江中下游文化的关系458
二 与西亚文化及东南亚地区文化的关系461
第九章 十二桥文化与杜宇氏蜀国469
第一节 十二桥文化的发现、分期与定名470
一 十二桥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471
二 十二桥文化的特征与分期477
第二节 三星堆古城的废弃与十二桥文化的兴盛484
一 三星堆遗址第四期文化与三星堆古城的废弃485
二 十二桥文化取代三星堆文化的进程486
三 洪水的泛滥与杜宇氏蜀国的兴衰489
第三节 杜宇氏蜀国的政权建设491
一 羊子山土台与杜宇氏蜀国491
二 竹瓦街铜器群与杜宇氏蜀国的礼仪制度498
三 十二桥木构建筑群的性质与意义507
第四节 十二桥文化的分布与杜宇氏蜀国的强盛513
一 十二桥文化的分布与影响513
二 杜宇氏蜀国的疆域范围531
第十章 晚期巴蜀文化与开明氏蜀国537
第一节 晚期巴蜀文化的特征、分期与类型538
一 晚期巴蜀文化的考古发现与文化特征539
二 晚期巴蜀文化的分期547
三 晚期巴蜀文化的类型554
第二节 “鳖灵”传说与开明氏蜀国565
一 “鳖灵”治水与开明氏蜀国的建立565
二 开明氏蜀国的主要历史进程与相关的文化遗存569
三 秦灭巴蜀的历史过程579
第三节 晚期巴蜀文化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581
一 水利建设、农业的发展和物产的繁荣581
二 青铜器、漆器等制造业的兴盛与商品经济的发展583
三 巴蜀符号与巴蜀文字589
四 文化艺术与信仰习俗592
第十一章 川东古文化与巴史传说601
第一节 巴史传说与巴族的构成603
一 巴人的早期传说604
二 巴人的部族构成605
三 早期巴人与中原的关系及其主要史迹607
第二节 川东峡江地区新石器晚期至夏商时期的考古文化611
一 川东及三峡内外的新石器中晚期文化611
二 盆地东部及三峡内外的夏商时期文化遗存615
第三节 早期巴文化的考古学观察622
一 巴文化渊源试说623
二 早期巴文化的形成626
三 早期巴文化与周围文化关系631
四 考古学所反映的早期巴文化发展概况637
第四节 “巴”字本义及巴人起源再探640
一 “巴”字本义新诠641
二 巴人起源再探646
第十二章 晚期巴文化与川东巴国651
第一节 征战动荡的巴国史迹653
一 巴子之国的建立653
二 巴国参加了春秋时期的诸侯战争655
三 巴蜀伐楚及巴蔓子“刎颈留城”656
四 巴蜀相争与秦并巴蜀658
第二节 川东及周边地区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659
一 李家坝商周战国文化遗存660
二 船棺葬墓群665
三 涪陵小田溪墓葬群666
四 湘鄂西地区的巴文化遗存668
五 陕南、宝鸡等地的巴文化遗存672
第三节 从考古材料看晚期巴国的社会情况675
一 晚期巴文化的分布、类型与巴国的疆域675
二 晚期巴国的都邑王陵与巴国的变迁678
第十三章 逐步汇入中华文明共同体的巴蜀文化683
第一节 秦并巴蜀后的政权建设684
一 道路开辟和交通建设685
二 巩固政权的斗争与巴、蜀、汉中三郡的设置689
三 秦对巴蜀的移民690
四 成都城及其他重要城镇的兴建692
五 秦借巴蜀之力加速统一战争695
第二节 秦汉之际巴蜀地区的经济发展696
一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兴建697
二 农业的迅速发展与“天府之国”的形成703
三 商业、手工业的全面兴盛707
第三节 巴蜀文化的融合与迁徙710
一 战国晚期秦汉之初巴蜀文化的发展与演变711
二 从考古资料看巴蜀与秦汉文化的融合717
三 巴蜀遗民的南迁与流传719
第四节 巴蜀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723
一 开辟了誉满天下的“天府之国”724
二 巴蜀文明中心在古文化发展中起到了凝聚与枢纽作用725
三 巴蜀地区农牧经济高度发展727
四 巴蜀在科学技术上的创造发明729
五 巴蜀文字和巴蜀神话的创造733
六 巴蜀造型艺术的杰出成就736
七 巴蜀先民在宗教和哲学方面的贡献737
八 巴蜀在汉文化汉民族形成中的地位740
附录745
图版资料来源表745
主要参考文献757
后记760
热门推荐
- 2145468.html
- 3305836.html
- 592496.html
- 2574136.html
- 2304281.html
- 392276.html
- 1800977.html
- 2216628.html
- 1187469.html
- 28463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91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647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337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343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128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591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087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642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795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39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