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央造山带开合构造【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姜春发,王宗起,李锦轶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7116030395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154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16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央造山带开合构造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央造山带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主要进展1
第一节 中央造山带研究的理论基础1
造山带的基底性质及其影响1
开合构造1
单旋回开合与多旋回开合3
构造运动3
构造迁移4
构造转化4
碰撞造山与叠覆造山4
岩石圈点线面开合演化模式4
第二节 主要进展4
第二章 中央造山带的两种基底与基底缝合带7
第一节 软基底与硬基底7
基底的结构7
软基底与硬基底的主要区别8
软基底与硬基底的主要特征8
中央造山带的基底11
第二节 中央基底缝合带12
中央基底缝合带的特征12
中央基底缝合带的形成13
第三章 中央造山带的地层及沉积特征15
第一节 造山带地层组成15
西昆仑造山带地层组成15
东昆仑造山带地层组成19
秦岭造山带地层组成22
第二节 板块扩张作用及沉积序列25
元古宙扩张作用及沉积序列25
早古生代扩张作用及沉积序列25
晚古生代扩张作用及沉积序列32
二叠纪—三叠纪扩张作用及其沉积序列35
第三节 古洋盆特征37
古洋盆出现和持续的时间37
古洋盆中的隆体37
古洋盆规模39
第四节 俯冲增生与沉积作用43
俯冲时间43
俯冲与增生方式44
第五节 碰撞与沉积作用49
第六节 聚合沉积序列52
第七节 沉积大地构造演化——扩张与聚合作用转化及其共生关系52
小结54
第四章 中央造山带花岗岩类形成的构造环境及其与基底缝合带的关系55
第一节 秦岭—大别山花岗岩类形成的构造环境及其与基底缝合带的关系56
秦岭—大别山扬子期(震旦纪—寒武纪初期)花岗岩类空间分带、岩浆演化系列及极性56
秦岭—大别山晚加里东—早华力西期花岗岩类空间分带、岩浆演化系列及极性58
秦岭—大别山晚华力西—印支期花岗岩类空间分带、岩浆演化系列及极性64
秦岭—大别山燕山期花岗岩类与中央造山带构造反转64
基底缝合带构造演化与花岗质岩浆活动66
第二节 昆仑山花岗岩类形成的构造环境及其与基底缝合带的关系67
昆仑山加里东期花岗岩类形成的构造环境67
昆仑山华力西期花岗质岩浆活动的构造环境及其与基底缝合带的关系69
昆仑山印支期花岗质岩浆活动的构造环境及其与基底缝合带的关系70
昆仑山燕山期花岗质岩浆活动与构造反转71
小结71
第五章 中央造山带的蛇绿岩带73
第一节 中央造山带蛇绿岩综述73
第二节 中央造山带中典型蛇绿岩特征75
晚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早中期蛇绿岩带75
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期蛇绿岩带91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蛇绿岩带98
第三节 基底缝合带南北两侧蛇绿岩带的对比102
受基底缝合带控制的两侧蛇绿岩的共性102
受不同性质基底控制基底缝合带两侧蛇绿岩的差异103
第六章 中央造山带的构造变形及重大构造热事件104
第一节 中央造山带的结构与构造样式104
帕米尔—西昆仑造山带的结构与构造样式104
东昆仑造山带的结构与构造样式104
昆秦岔口造山带的结构与构造样式107
西秦岭造山带的结构与构造样式109
东秦岭造山带的结构与构造样式110
桐柏-大别造山带的结构与构造样式111
第二节 造山阶段的构造变形114
晋宁期变形114
加里东期变形115
华力西期变形115
印支期变形118
第三节 后造山阶段的构造变形119
燕山期变形119
喜马拉雅期变形122
第四节 主要构造热事件的40Ar/39Ar年代学123
中巴公路(帕米尔)主要构造热事件的40Ar/39Ar定年123
新藏公路沿线(西昆仑)主要构造热事件的40Ar/39Ar定年124
青藏公路沿线(东昆仑)主要构造热事件的40Ar/39Ar定年125
西秦岭主要构造热事件的40Ar/39Ar定年130
中央造山带西秦岭和昆仑山40Ar /39 Ar定年揭示出的几次构造热事件134
第五节 重大构造热事件的确认及主要特征134
1000~800 Ma的构造热事件134
500~450 Ma前后的构造热事件135
450~380 Ma的构造热事件135
350~280 Ma的构造热事件135
230~210 Ma的构造热事件135
210~170 Ma的构造热事件135
160~100 Ma的构造热事件135
第三纪—第四纪的构造热事件135
第六节 中央造山带基底缝合带两侧的变形差异——构造变形特征简要总结135
第七章 中央造山带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137
第一节 中央造山带基本特征137
第二节 中央造山带的形成机制139
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机制139
东昆仑造山带的形成机制141
西昆仑造山带的形成机制141
多旋回开合造山模式144
碰撞造山与叠覆造山的比较144
参考文献146
英文摘要151
后记154
热门推荐
- 2492058.html
- 3895587.html
- 2403266.html
- 1420547.html
- 656524.html
- 793108.html
- 199813.html
- 999946.html
- 211746.html
- 32992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637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129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723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98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496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640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140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686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578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18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