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理交融 奔向21世纪的科学潮流【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文理交融 奔向21世纪的科学潮流
  • 孙小礼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62591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78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99页
  • 主题词:社会科学-关系-自然科学-研究;跨学科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理交融 奔向21世纪的科学潮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21世纪:文理交融的世纪3

第一章 蔡元培的“融通文理”理想3

一、蔡元培:科学救国的代表人物3

1.一生关注、学习和考察科学3

2.主张科学救国,创办科研机构6

3.应用研究与纯粹研究并重9

4.强调科学研究之自由精神10

二、播下了“融通文理”的种子11

1.文理之间彼此交错之处甚多11

2.北京大学试行“融通文理”之措施12

第二章 迎接文理结合的交叉科学时代15

一、科学发展的形式和规律15

1.单一学科形式和交叉学科形式15

2.学科交叉:科学发展的生长点16

3.走向综合:科学发展的总趋势17

二、交叉科学时代必然到来18

1.自然问题与社会问题难以分离18

2.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相互渗透19

3.文理交融:21世纪的世界性科学潮流19

三、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20

1.建立“两科联盟”,要扫除思想障碍20

2.建立“两科联盟”,研究复杂的课题21

3.通过“两科联盟”,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2

4.借助“两科联盟”,培养交叉科学时代的人才24

第三章 怎样理解“科教兴国”的“科”?26

一、“科”,当然包括社会科学26

1.打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传统壁垒27

2.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28

二、科学是物质力量,也是精神力量29

1.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29

2.科学与人的头脑的现代化30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科学的血缘关系33

一、自然科学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来源33

1.马克思主义的来源问题仍是一个研究课题33

2.自然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和实践来源之一34

3.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的社会属性的阐明及其世界影响38

二、马克思主义应与自然科学同步发展40

1.列宁四论“泰罗制”的启示41

2.用“发展”和“变革”的观点探讨马克思主义44

三、毛泽东:“大家要来研究自然科学”46

1.自然科学和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46

2.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46

3.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47

4.马克思主义者要研究自然科学48

第五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文理交融的研究领域50

一、STS(科学、技术与社会)及相关领域群50

1.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认识的简短历史回顾50

2.“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领域应运而生51

3.STS研究适应时代的需要不断发展52

4.STS的相关研究领域群56

二、联系我国实际开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58

1.20世纪我国有关研究的热点和特点58

2.21世纪的STS研究——服务于我国需要与同国际接轨61

第二篇 21世纪:高质量高科技的世纪67

第六章 可续发展:21世纪的必然选择67

一、可续发展思想与《21世纪议程》67

1.可续发展思想的形成67

2.《21世纪议程》71

二、中国国情与《中国21世纪议程》72

1.中国国情72

2.《中国21世纪议程》75

三、可续发展的几个重大科学问题77

1.人口问题77

2.资源问题79

3.环境问题79

4.开发海洋问题82

5.开发太空问题83

四、可续发展与科学发展的相互促进83

1.可续发展对科技发展的强大推动83

2.科学技术是实现可续发展的必要条件85

3.科技工作者是促进可续发展的中坚力量87

4.可续发展与新科学技术观87

五、可续发展与新型全球伙伴关系88

第七章 质量第一:21世纪的基本国策93

一、产品质量、质量意识、质量管理93

1.我国的产品质量问题93

2.增强全民族的质量意识95

3.质量概念与质量管理97

4.向科学技术要质量105

二、必须重视精神产品的质量问题111

1.学术研究与精品意识112

2.提高科普著作水平115

3.提高翻译作品质量121

4.规范学术行为,严格质量管理124

第八章 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130

一、何谓现代化生活方式130

1.关于农村生活的现代化130

2.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闲暇时间133

二、为现代化生活提供物质准备134

1.大力发展各种服务业135

2.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135

3.用现代科技装备文化事业136

三、树立现代生活观念137

1.生育观138

2.消费观138

3.休闲观139

4.服务观140

四、计算机网络与生活方式的变化141

1.以新的方式工作和生活142

2.与“虚拟世界”打交道143

3.人们面临一系列新的难题145

第九章 数字地球与数字中国150

一、信息资源之极端重要150

1.企业家的切身体会150

2.信息资源与可续发展151

3.信息资源的价值在于利用154

二、关于数字地球155

1.数字地球的提出155

2.数字地球与地球信息资源157

三、21世纪的数字中国158

1.建设数字中国的必要性158

2.建设数字中国的可能性159

3.信息技术与发展中国家的决策160

4.数字中国与中国的可续发展161

四、数字地球·数字国家·数字城市162

第三篇 21世纪:中国从数学大国走向数学强国167

第十章 马克思与数学167

一、马克思为什么钻研数学167

1.数学是重要的研究工具167

2.数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之169

3.数学是马克思独特的精神休养法170

二、怎样看待马克思数学手稿171

1.两种极端的看法171

2.数学手稿的具体内容172

3.数学手稿的出版、翻译情况173

4.数学手稿:一份宝贵的历史文献175

第十一章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力量177

一、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177

二、科学的语言179

三、思维的工具181

四、理性的艺术183

五、数学技术与高技术186

六、数学与思想解放188

第十二章 现代数学的新特点191

一、数学发展的三个阶段191

二、现代数学的新特点192

1.高度的抽象和统一193

2.公理化和结构分析195

3.各分支的相互渗透和结合197

4.数学模型的日益复杂化199

5.电子计算机改变数学的面貌202

6.数学进入人类的一切领域203

第十三章 中国从数学大国走向数学强国205

一、加强现代数学教育205

1.数学扫盲与数学教育改革205

2.让公众理解数学207

二、21世纪:中国向数学强国迈进209

1.数学:赶超世界科学先进水平的突破口209

2.经济强国与数学强国210

3.21世纪:中国向数学强国奋进211

第四篇 21世纪:哲学与科学重新走向融合215

第十四章 哲学与科学融合的先驱215

一、牛顿:“哲学中的推理法则”215

二、莱布尼茨:超越时代的哲人科学家219

1.卓越的数学家221

2.杰出的哲学家225

3.西欧关注中国文化的先驱228

三、傅里叶:一首数学的诗230

1.杰出的科学成就232

2.对科学和哲学的深远影响239

四、马赫:“思维经济原则”241

1.马赫及其哲学思想241

2.“思维经济原则”246

五、庞加莱:卓越的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253

1.卓越的科学成就256

2.杰出的科学哲学思想262

第十五章 19世纪哲学和科学关系的两大思想传统268

一、马克思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兴起268

1.辩证唯物主义与自然科学268

2.实证主义与自然科学270

二、两大思想传统的比较与演变272

1.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方面的比较272

2.两种哲学在20世纪的演变273

3.两种哲学不是敌对的277

第十六章 历史的教训——20世纪40年代苏联的自然科学批判运动278

一、日丹诺夫在《西欧哲学史》讨论会上的讲话278

1.日丹诺夫的动员令278

2.日丹诺夫所列自然科学事例简析280

二、史无前例的自然科学批判运动286

1.冲向现代物理学的第一波286

2.对世界主义和对凯德洛夫的批判288

3.批判现代生物学掀起的最高潮291

4.批判浪潮冲向各门科学301

三、苏联那一时期的指导思想及其以后的纠正312

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316

第十七章 21世纪的哲学与科学318

一、哲学与科学相互促进318

1.科学需要哲学319

2.哲学需要科学321

二、哲学家与科学家相互尊重与合作323

1.提倡“宽容”323

2.建立联盟,携手共进——20世纪末两次世界哲学大会的启示326

第五篇 21世纪:寻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同的方法论335

第十八章 方法和方法论的重要意义335

一、方法的重要性335

1.领袖人物重视方法335

2.科学家重视方法336

3.教育家重视方法337

4.思想家重视方法338

二、方法论的重要意义339

1.以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339

2.方法论的三个层次342

三、方法的比较:研究自然与研究社会344

1.社会研究面临的难题344

2.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基本观点346

3.经济学与力学348

4.社会研究能借鉴自然科学方法吗?351

第十九章 科学认识活动的三个要素353

一、关于认识客体354

1.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354

2.三类客体的联系、交叉与综合354

二、关于认识主体356

1.大科学时代的主体系统356

2.科研人员的个人素养357

三、关于认识工具360

1.仪器、观察和实验360

2.思维、数学和理论362

第二十章 模型: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367

一、什么是科学模型及其两大类型367

1.物质形式的科学模型367

2.思维形式的科学模型368

二、建立模型的方法论原则371

1.相似性与简单性的统一371

2.可验证性372

3.多种知识和方法的综合运用372

三、科学模型的多重功能373

1.科学模型的研究纲领作用373

2.科学研究的间接方法373

3.抽象模型与思想实验374

4.数学模型与计算机实验375

5.研究复杂系统的关键步骤375

6.模型研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376

四、模型的多样性与局限性376

1.模型的多样性376

2.模型方法的局限性377

五、社会研究与模型方法378

第二十一章 科学实验法庭和社会实践法庭382

一、“判决性实验”存在吗?382

1.自然科学中的“判决性实验”382

2.“迪昂-奎因论点”383

3.关于“判决性实验”的讨论385

二、实验检验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386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386

2.实验检验的确定性386

3.实验检验的不确定性387

三、自然科学检验与社会科学检验389

1.社会科学检验与自然科学检验的区别389

2.社会科学检验与自然科学检验的共同之处390

四、案例分析391

1.借鉴迪昂观点的一个实例分析391

2.借鉴拉卡托斯观点的一个实例分析392

五、简短的结论394

第二十二章 方法论的范畴研究396

一、三对认识论范畴探讨396

1.已知与未知关系新探396

2.对部分与整体的若干讨论403

3.对简单与复杂的若干思考417

二、方法论的范畴研究构想429

1.求同存异,研究方法论的共性问题429

2.方法论范畴研究提纲430

附录438

一 关于《罗素-爱因斯坦宣言》438

二 20世纪中叶世界八大公害事件442

三 绿色科学和绿色技术444

四 科学技术与我国农村生活446

五 祖冲之与圆周率453

六 编写教科书的三个原则456

参考书目463

后记47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