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族社会学 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民族社会学 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
  • 马戎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77467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705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724页
  • 主题词:民族社会学-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民族社会学 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前言1

第一章 导言1

一、族群社会学在社会学学科中的位置4

二、当今世界与中国都需要发展族群社会学7

三、西方族群社会学的主要内容与方法论特点10

四、国外族群社会学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14

五、“族群社会学”这个专业方向的内容及其特点15

六、中国族群社会学目前的研究工作21

七、我国族群社会学专业的发展前景30

八、小结33

第二章 关于“民族”和“族群”的定义35

一、“民族”定义问题是族群社会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36

二、近代我国学术界对于“民族”定义的认识40

三、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45

四、当前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民族”定义52

五、“族群”概念在我国民族研究中的引入60

六、小结66

第三章 族群意识68

一、“族群”是人类社会群体层次划分的种类之一69

二、族群意识的产生78

三、族群识别85

四、族群身份与实际利益95

表格目录98

表3-1 吉卜赛人对待“自己人”和“外人”的不同规范98

五、“族群”的象征性意义99

六、族群意识的变化101

表3-2 英国不同宗教信徒对于“宗教对其生活方式是否非常重要”的回答105

七、族群意识与民族主义107

八、小结110

第四章 理解中国族群关系的理论框架112

一、费孝通教授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115

二、关于中国民族史的其他研究117

表4-1 王桐龄《中国民族史》附表分类121

三、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多族群统一体的多层次性124

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131

五、重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面临的新的历史条件134

六、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团结与协作137

七、“文化多元”与“政治一体”141

八、小结143

第五章 族群关系的社会目标(1)146

一、中国传统的族群观和族群关系理论148

二、苏联时期的民族关系理论159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纲领166

四、西方学者对于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和共产党国家民族政策的研究169

五、小结174

第六章 族群关系的社会目标(2)176

一、在欧洲社会发展历史中形成的族群观177

二、美国族群关系发展的“三阶段理论”181

三、“内部殖民主义”(Internal Colonialism)理论187

四、关于赫克托“扩散模式”在中国适用性的讨论192

五、西方学者对族群关系理论的其他探求195

表6-1 族群融合与族群分裂的进程197

插图目录198

图6-1 族群互动的五种结果198

六、小结198

第七章 如何衡量与分析现实社会中的族群关系200

一、戈登1964年提出的变量体系202

图7-1 衡量族群关系变量示意图211

二、戈登1975年提出的理论模型212

表7-1 戈登1975年提出的衡量族群关系的变量体系216

表7-2 影响种族或族群成员特征变化的变量217

三、对族群关系进行实际调查时可操作的变量指标218

四、对衡量族群关系变量指标的讨论228

五、小结229

第八章 族群集团之间的结构性差异231

一、美国社会中的“族群分层”234

表8-1 美国不同族群的高中毕业率(%)238

表8-2 1990年美国各族群25岁以上人口中大学毕业者比例238

表8-3 1970年、1996年美国各族群分性别就业率(%)242

表8-4 1980—1992年美国分种族的失业率(%)243

表8-6 美国各族群就业人员的职业构成(1990)(%)244

表8-5 美国墨西哥裔、黑人就业人员的职业构成(%)244

表8-7 美国各族群新移民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比例(1980)245

表8-8 1950—1995年美国各族群家庭平均收入变化246

表8-9 美国各族群家庭年收入的中位数247

表8-10 1970年美国各族群家庭收入指数247

表8-11 美国贫困线以下白人、黑人以及西班牙语裔的比例248

图8-1 1986年美国各族群及职业群体的收入分布示意图250

表8-12 美国按族群和年龄分类自认为是上层或中层阶级者的比例(%)252

二、马来西亚的族群分层254

表8-13 马来西亚各族群的城乡分布(1991)255

表8-14 马来西亚各族群就业人员的行业结构(1957—1995)256

表8-15 马来西亚各族群就业人员的职业结构(1957—2000)257

表8-16 马来西亚各族群的家庭月收入(1970—1997)258

三、苏联解体之前的族群结构差异259

表8-17 苏联就业人口中中学毕业生所占比例(%)261

表8-18 1989年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教育发展情况262

表8-19 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263

表8-20 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居民生活水平比较264

表8-21 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人均住房和拥有医疗条件265

四、人口普查资料反映的中国各族群结构性差异266

图8-2 文盲人口在总人口中分布示意图268

表8-22 中国一些主要族群“文盲率”的变化270

表8-23 中国一些主要族群6岁以上人口获“大学及以上”学历的比例271

表8-24 我国一些主要族群就业人口的行业结构变迁273

表8-25 中国各主要族群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2000)275

表8-26 中国各主要族群的城市化水平(1990、2000)278

表8-27 各省、市、自治区汉族人口的城乡分布(1990)280

五、近年社会学调查中反映的我国“族群分层”现象281

表8-28 1985年赤峰市农村牧区户访调查对象中蒙汉家庭的比较282

表8-29 1992—1993年北京大学课题组各少数族群地区被调查户基本情况284

六、族群分层与社会流动285

图8-3 美国不同职业群体的社会分层与流动291

表8-30 中国城镇职工最初职业与目前职业工资级别系列流动表(1989)294

七、小结295

第九章 族群集团在人口结构方面的差异297

一、人口的数量与素质299

表9-1 关于美国人口族群比例的公众印象(1995)300

二、人口的年龄结构301

图9-1a 1990年西藏自治区藏族人口的年龄结构302

图9-1b 2000年西藏自治区汉族人口的年龄结构302

三、人口性别比例305

四、生育率水平306

表9-2 美国35—44岁年龄组每1000名妇女平均所生孩子数(1970)307

图9-2 多数族群与少数族群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时的生育率差异308

五、死亡率水平311

表9-3 美国有色人种死亡率与白人死亡率之比312

表9-4 美国得克萨斯州16区1970—1972年各族群婴儿死亡率313

表9-5 美国1979年黑人与白人12种主要死因死亡率之比314

六、婚姻类型和家庭结构314

表9-6 美国西南5州25—64岁已婚妇女的族群比较(1970)315

表9-7 美国不同族群家庭结构比较(1970)316

七、中国少数族群人口的特点317

表9-8 中国各主要族群的总和生育率318

表9-9 中国各主要族群的死亡率比较(1989.7—1990.6)319

表9-10 中国各主要族群人口的性别比(1990、2000)320

表9-11 中国各主要族群15岁及以上人口的婚姻状况(1990)321

表9-12 中国各主要族群15岁及以上人口的婚姻状况(2000)322

八、小结323

表9-13 中国各族群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1990)323

第十章 人口迁移与族群关系325

一、人口迁移对族群形成和族群关系的影响326

图10-1 内蒙古牧区的人口迁移与族群关系330

二、结合迁移来研究族群关系时需要考虑的因素332

表10-2 在墨西哥、中国出生后移居美国者在一些方面的差距(1994—1997)341

表10-1 美国几个移民族群出生于国外者受教育程度比较(1994—1997)(%)341

三、关于加拿大移民问题的个案研究343

表10-3 加拿大各族群的人口迁移状况(1966—1971)345

图10-2 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示意图346

表10-4 关于3个理论假说的线性对数分析(加拿大,1966—1971)346

四、我国几个少数族群地区的汉族人口迁移346

表10-5 内蒙古自治区汉族人口数(1947—2000)348

表10-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汉族人口数(1949—2000)349

表10-7 西藏自治区汉族人口数(1956—1999)350

五、小结354

第十一章 语言使用与族群关系356

一、语言具有文化象征和交流工具的双重性358

二、列宁和斯大林关于“民族语言”的观点362

三、各国的语言政策364

表11-1 1970—1980年期间美国在家里讲不同语言人数的变化366

表11-2 苏联时期非俄罗斯人语言使用情况368

四、从语言使用角度分析族群关系的演变373

五、近年来我国族群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377

表11-3 内蒙古赤峰农牧区被调查户主的语言能力(1985)378

表11-4 西藏自治区被访城乡居民户主的语言能力(1988)379

表11-5 西藏自治区被访户主关于汉语、藏语学习方面的看法380

六、族群语言与少数族群教育381

表11-6 族群语言文字的交流与学习功能分析383

表11-7 1991年西藏自治区各类学校教学语言使用情况387

七、小结394

第十二章 族群居住格局与族群关系396

一、族群居住格局的三个层面397

二、多族群社区中族群交往的几个主要方面399

表12-1 研究族群交往情况的几个主要方面400

三、族群居住格局研究与“分离指数”404

表12-2 1940—1970年美国10个主要城市的种族居住“分离指数”407

表12-3 1960—1990年美国21个城市中种族居住隔离的“分离指数”407

表12-4 美国三城市的族群居住“分离指数”410

四、个案分析:拉萨市族群居住格局的研究413

图12-1 拉萨市城关区各类居民居住格局分布模式415

表12-5 拉萨市城关区居民构成及其组织体制415

表12-6 拉萨城关区各街道办事处所属居委会、单位集体户的族群构成(1990)416

表12-7 拉萨市城关区各办事处、乡所属单位集体户的族群“分离指数”418

五、中国其他地区城乡族群居住模式的研究420

表12-8 内蒙古赤峰地区被调查户主的蒙汉混居、交友情况(1985)422

表12-9 喀什市及喀什地区1市4县乡镇、单位民族构成424

六、学校中的族群格局425

表12-10 西藏自治区中学教师情况(1988)428

表12-11 拉萨城关区两所汉藏同校小学的分班情况(1988)429

七、小结430

第十三章 族际通婚432

一、婚姻与族际通婚433

图13-2 影响族际通婚中个人择偶决定的诸因素434

图13-1 影响同族通婚中个人择偶决定的诸因素434

二、族群关系与族际通婚436

表13-1 1970年和1980年美国种族通婚情况439

三、国外的族际通婚研究439

表13-2 1959—1970年苏联各加盟共和国族际通婚在婚姻总数中的比例(%)443

四、我国传统的族际通婚观445

表13-3 中国20世纪50年代社会调查报告中反映的族际通婚状况447

五、建国初期我国少数族群社会历史调查所了解的族际通婚情况447

表13-4 其他研究关于中国族际通婚情况的分类448

六、我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反映出来的族际通婚450

表13-5 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族群混合户情况(1990、2000年人口普查)452

表13-6 “相对族际通婚率”的国际比较454

七、个案分析:赤峰农村蒙汉通婚研究454

表13-7 内蒙古赤峰地区被调查已婚户户主的婚姻情况(1985)455

表13-8 内蒙古赤峰地区41村与族际通婚有关变量的相关系数表(1985)460

图13-3a 内蒙古赤峰牧业区蒙汉通婚中的“上嫁”模型461

图13-3b 内蒙古赤峰农业区蒙汉通婚中的“上嫁”模型461

八、小结462

第十四章 影响族群关系变迁的因素分析463

一、分析族群关系变迁时需要注意的研究视角464

二、表示族群关系状况的连续统466

图14-1 影响族群关系因素作用分析467

三、英格尔提出的关于影响族群成员认同的变量体系469

图14-2 族群的相互融合与单向同化469

表14-1 影响族群成员身份认同的变量470

图14-3 英格尔衡量城市社会族群力量的三个维度473

四、影响民族关系变化的各种因素474

五、族群之间社会距离的排序491

表14-2 影响族群关系各个因素的比较分析492

表14-3 美国人对待其他族群的社会距离排序(1926—1966)493

六、小结496

第十五章 族群平等和影响族群关系的政策因素497

一、族群关系的政治制度性安排500

二、族群关系框架背后的意识形态因素504

三、族群平等512

四、政府处理族群问题中的“制度化”516

五、政府制定的以族群为对象的制度519

表15-1 我国5个自治区财政收入和中央财政补助(1990—2000)524

六、针对少数族群的优惠政策525

图15-1 白人从种族歧视中得到的收益和损失530

七、优惠政策的实际效果531

八、小结535

第十六章 现代化进程中族群关系的演变537

一、什么是“现代化”540

二、现代化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542

三、如何在社会与经济发展过程中保存与发展族群文化548

四、少数族群地区发展中的自然资源利用553

五、观念的转变是少数族群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555

六、个案分析:中国“西部大开发”与劳动力流动557

七、小结563

第十七章 族群关系与“民族主义”565

一、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567

二、语言与“民族—国家”的建立578

三、西方政治家在“民族主义”问题上的双重标准589

四、“民族主义分裂运动”在当代的破坏性作用593

表17-1 影响族群产生“民族主义”分裂运动的变量598

图17-1 “族群”向“民族主义”演变影响因素示意图599

表17-2 产生“民族主义”运动的社会条件和政策条件600

五、小结601

第十八章 族群关系发展前景的展望603

一、族群—文明之间的冲突604

二、族群问题的“政治化”与“文化化”607

图18-1 族群关系演变的三个维度611

三、族群与国家617

四、族群与地域620

五、族群与宗教626

表18-1 信奉主要宗教的世界人口比例(%)626

六、族群交往的发展前景630

七、中国需要发展社会学的族群研究635

八、小结640

附录1 “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课程教学大纲641

附录2 “分离指数”的计算657

附录3 “Kappas”通婚指数的计算与应用659

附录4 “同化指数”的计算661

附录5 中国各族群人口统计基本数据662

附录表5-1 中国各族群人口规模变迁662

附录表5-2 中国各族群6岁以上人口的教育水平(1990)664

附录表5-3 中国各族群6岁以上人口的教育水平(2000)666

附录表5-4 中国各族群就业人口的行业结构(1990)668

附录表5-5 中国各族群就业人口的行业结构(2000)670

附录表5-6 中国各族群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1990)672

附录表5-7 中国各族群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2000)674

附录表5-8 中国各族群的城市化水平(1990、2000)676

附录表5-9 中国各族群15岁以上人口婚姻状况(2000)678

参考书目680

后记7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