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精神药理学【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精神药理学
  • 江开达主编;黄继忠,方贻儒,李晓白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45183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985页
  • 文件大小:106MB
  • 文件页数:1015页
  • 主题词:精神药理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精神药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精神药理学基础3

第一章 精神障碍的脑神经解剖学基础3

第一节 多巴胺能系统的神经解剖学3

一、细胞位置3

二、投射区域4

三、受体5

第二节 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的神经解剖学5

一、细胞位置5

二、投射区域6

三、受体6

第三节5-羟色胺能系统的神经解剖学6

一、细胞位置6

二、投射区域7

三、受体7

第四节 乙酰胆碱能系统的神经解剖学8

一、细胞位置8

二、投射区域8

三、受体9

第五节 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10

一、大脑皮层10

二、丘脑10

三、基底神经节11

第六节 神经肽及其他11

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神经递质和受体药理学13

第一节 神经递质13

一、概念13

二、神经递质分类14

第二节 受体和受体药理学21

一、概念21

二、受体的发展与分类21

三、受体的特点及作用机制28

四、受体药理学的研究方法33

五、主要神经递质受体及其功能35

第三章 精神障碍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43

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概述43

第二节 分子遗传学—核酸的分子生物学44

一、基因表达的基本原则44

二、基因表达的调节46

第三节 精神障碍在分子水平研究的策略、方法和技术49

一、连锁分析49

二、关联分析50

三、遗传标记53

四、差异显示55

第四节 药物基因组学55

一、药物基因组学的概念55

二、药物基因组学与基因多态性56

三、药物基因组学的应用58

第五节 细胞分子生物学—细胞信号转导60

一、细胞间信号通讯60

二、跨膜信号转换—细胞外信号转变为细胞内信号62

三、细胞内信号转导64

第四章 精神障碍的神经内分泌学67

第一节 概述67

第二节 神经内分泌轴与精神疾病、精神药理的关系70

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70

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72

三、生长激素74

四、催乳素74

五、下丘脑-垂体-生殖腺轴75

第五章 精神障碍的神经免疫学79

第一节 概述79

一、先天性免疫与获得性免疫79

二、免疫系统的检查与精神病学的相关性81

三、免疫反应的调节82

第二节 免疫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相互影响83

一、应激与免疫反应83

二、抑郁与免疫系统的相互影响84

三、调节通路86

四、免疫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87

五、大脑-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与精神药理学相关性91

第六章 精神障碍的神经电生理学基础94

第一节 基础电生理学94

一、理论基础94

二、电生理学技术96

第二节 临床电生理学98

一、脑电图98

二、多导睡眠图106

三、诱发电位109

四、事件相关电位110

五、脑电信号成像术114

六、脑磁图117

七、眼球运动检测技术117

第七章 神经可塑性与精神疾病120

第一节 神经发育过程120

一、脑神经的发育120

二、突触的发育122

三、灵长类动物前额叶皮质的发育122

第二节 神经可塑性123

一、基因表达的改变调节神经可塑性124

二、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可塑性的调节126

三、将来的发展方向128

第八章 神经影像学与精神药理学130

第一节 概述130

第二节 神经影像学技术131

一、精神药理学中的大脑成像131

二、正电子发射成像133

三、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成像136

四、血氧合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136

五、磁共振波谱成像139

六、脑功能多种成像方式整合技术的研究及其进展140

第三节 神经化学脑影像学与精神药理140

一、多巴胺能递质神经化学影像140

二、5-羟色胺能神经递质神经化学影像141

三、γ-氨基丁酸能递质神经化学影像142

四、谷酰胺和谷氨酸神经化学影像142

五、神经退变与NAA的神经化学影像142

六、膜磷脂异常和磁共振波谱影像142

七、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神经递质回路化学影像143

八、乙酰胆碱能受体神经化学影像143

九、阿片受体神经化学影像143

第四节 神经生理脑影像学与精神药理144

一、阿尔茨海默病144

二、精神分裂症144

三、心境障碍145

四、强迫性神经症146

五、药物滥用147

第九章 精神障碍的动物模型研究149

第一节 精神疾病动物模型的主要目标149

第二节 评价动物模型的标准:信度与效度150

第三节 精神疾病的动物模型152

一、精神分裂症的动物模型152

二、抑郁症的动物模型156

三、焦虑的动物模型158

第十章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166

第一节 药代动力学166

一、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关系166

二、药代动力学166

第二节 药效动力学171

第十一章 精神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176

第一节 精神药物的相互作用176

一、药物在药代动力学方面的相互作用176

二、药物在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181

三、药物在体外的相互作用181

四、抗精神病药的相互作用181

五、抗抑郁药的相互作用184

第二节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184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基本概念185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185

三、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186

第十二章 新药临床研究与试验190

第一节 精神药物的临床前研发190

第二节 药物临床试验191

一、药物临床试验及其分期191

二、精神药物临床试验的伦理学问题193

三、我国临床试验监管和法规建设196

四、国内临床试验的现状和全球化趋势197

五、临床试验注册管理199

六、中国新药审评程序200

第十三章 精神药物临床研究方法202

第一节 概述202

第二节 观察性研究的设计:群组研究204

一、前瞻性群组研究204

二、回顾性群组研究205

三、总结206

第三节 观察性研究的设计:横断面研究206

第四节 观察性研究的设计:病例-对照研究208

第五节 试验性研究的设计210

第六节 临床试验设计中样本量确定的几个问题213

一、概述214

二、样本量计算的设定条件214

第七节 精神科药物临床试验中的安慰剂效应问题215

第二篇 精神障碍的神经生物学基础223

第一章 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物学223

第一节 神经行为学223

第二节 遗传学224

一、候选基因的关联研究224

二、全基因组扫描的连锁研究225

三、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225

第三节 神经生化学226

一、单胺类假说226

二、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与精神分裂症228

三、神经肽与精神分裂症229

第四节 神经发育异常229

第五节 神经影像学230

一、结构性影像学230

二、功能性影像学230

三、神经影像学对临床医生的价值232

第六节 神经电生理学233

第七节 精神分裂症的认知研究234

第二章心境障碍的神经生物学237

第一节 遗传学237

一、家族史研究237

二、遗传模式238

三、统计分析238

四、可能的生物学标记238

第二节 神经内分泌和神经肽假说239

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239

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241

三、下丘脑-垂体-生长激素轴243

四、下丘脑-垂体-性腺轴243

五、松果体功能与昼夜节律244

第三节 神经递质与受体的功能245

一、去甲肾上腺素与肾上腺素能受体245

二、多巴胺、多巴胺β-羟化酶与单胺氧化酶246

三、乙酰胆碱246

四、γ-氨基丁酸247

五、5-羟色胺247

第四节 细胞内信号转导与神经营养因子248

一、第二信使系统248

二、磷酸肌醇系统与钙249

三、神经可塑性研究249

第五节 神经影像学研究250

一、海马250

二、灰质与白质高密度250

三、额叶与前额叶皮质250

四、尾状核与壳核251

五、杏仁核251

六、垂体251

七、丘脑251

八、与治疗的关系251

第六节 认知功能研究252

一、心境障碍的认知功能损害252

二、心境障碍认知功能损害的机制252

三、心境障碍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253

第三章 焦虑障碍的神经生物学255

第一节 焦虑和恐惧的神经学机制255

一、恐惧条件化255

二、记忆的巩固与恢复256

三、消除256

第二节 焦虑和恐惧的神经回路257

第三节 特定的焦虑性障碍的神经回路258

一、惊恐障碍258

二、恐惧症259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259

四、强迫性障碍260

第四节 恐惧和焦虑的神经化学261

一、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261

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262

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263

四、神经甾体264

五、神经肽Y264

六、多巴胺系统264

七、5-羟色胺265

八、苯二氮?类系统265

九、谷氨酸系统266

十、缩胆囊素266

第五节 焦虑障碍的遗传学基础267

一、惊恐障碍267

二、PTSD268

三、社交焦虑障碍268

四、广泛性焦虑障碍269

五、强迫性障碍269

第四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神经生物学272

第一节 易感因素及遗传学272

一、易感因素或高危因素272

二、遗传因素273

第二节 神经生化及内分泌273

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274

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274

三、儿茶酚胺类递质275

四、5-羟色胺275

五、其他与应激反应相关的重要神经递质或调质276

第三节 神经影像学及事件相关电位276

一、神经影像学276

二、事件相关电位277

第五章 进食障碍的神经生物学280

第一节 概述280

第二节 神经性厌食281

一、遗传(家系与双生子的研究)281

二、脑影像研究282

三、神经递质学说282

第三节 神经性贪食285

一、遗传(家系与双生子的研究)285

二、脑影像研究285

三、神经递质学说285

第六章 人格障碍的神经生物学287

第一节 概述287

第二节 人格障碍的遗传学研究288

一、经典遗传学研究288

二、分子遗传学研究288

三、神经内分泌291

第三节 人格障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291

一、反社会性人格障碍291

二、分裂型人格障碍292

三、边缘型人格障碍292

第四节 人格障碍的神经电生理研究293

一、脑电图及睡眠脑电图研究293

二、事件相关电位研究293

三、平稳眼跟踪运动293

第七章 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生物学296

第一节 神经病理296

一、正常脑老化296

二、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病理变化297

第二节 神经生化与分子遗传298

一、细胞骨架和突触298

二、血管病变299

三、淀粉样蛋白300

四、脂质、核酸和自由基301

五、线粒体与能量代谢302

六、神经元离子内稳态303

七、神经递质303

八、神经内分泌304

九、神经营养因子304

十、致病基因305

第八章 物质依赖的神经生物学307

第一节 药物依赖的遗传学基础308

一、生化研究308

二、分子遗传学研究309

第二节 药物的奖赏效应310

一、奖赏效应310

二、奖赏通路311

三、脑功能研究312

第三节 从药物滥用到依赖313

一、依赖导致的神经适应性及转录的改变313

二、依赖与长时程适应效应314

三、依赖导致的神经可塑性变化314

四、阿片类药物躯体依赖的分子机制315

五、阿片类药物精神依赖的分子机制315

第四节 药物依赖的维持316

一、环境诱发心理渴求的生物学基础316

二、药物依赖者的认知行为失控319

第五节 药物依赖导致的人格改变和不良的社会后果320

第九章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及孤独症的神经生物学322

第一节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神经生物学322

一、遗传学322

二、神经生化学324

三、神经影像学324

四、神经电生理326

五、免疫学327

第二节 抽动障碍的神经生物学327

一、遗传学327

二、神经生化329

三、神经影像学329

四、免疫学330

第三节 孤独症的神经生物学331

一、遗传学331

二、神经影像学333

三、神经生化学335

四、神经病理学335

五、神经电生理学335

六、免疫学336

第三篇 精神药物的分类和药理学原理341

第一章 抗精神病药341

第一节 概述341

第二节 经典抗精神病药342

一、结构-作用的相关性343

二、长效制剂抗精神病药346

三、药理学特性347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347

五、药理作用机制349

六、适应证349

七、不良反应350

八、药物相互作用352

第三节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353

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药理学特性353

二、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临床目标和神经药理学目标355

三、氯氮平357

四、利培酮364

五、奥氮平370

六、喹硫平374

七、阿立哌唑377

八、齐拉西酮382

九、氨磺必利387

十、鲁拉西酮388

十一、布南色林391

十二、阿塞那平394

十三、其他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395

第四节 正在研发中的新型代表药物401

一、亚型选择性DA拮抗剂401

二、DA激动剂401

三、5-HT作用类药物402

四、M型胆碱能药物403

五、肾上腺素能药物403

六、谷氨酸能药物404

七、Sigma受体拮抗剂407

八、抗精神病药的研究新方向与可能的新方法407

第五节 抗精神病药的严重不良反应及处理410

一、迟发性运动障碍410

二、抗精神病药物与代谢综合征411

三、抗精神病药物和猝死413

四、抗精神病药物与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415

五、恶性综合征418

第二章 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422

第一节 三环类和四环类抗抑郁药422

一、结构与作用相关性423

二、药理学特性426

三、药代动力学特点426

四、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的关系429

五、作用机制430

六、适应证431

七、不良反应434

八、药物间相互作用438

第二节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440

一、发展历史440

二、药理学特性442

三、作用机制443

四、适应证443

五、不良反应444

六、药物间相互作用445

七、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食物间的相互作用446

八、特殊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447

第三节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450

一、氟西汀450

二、舍曲林458

三、帕罗西汀463

四、氟伏沙明476

五、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481

第四节5-HT2A拮抗剂及5-HT再摄取抑制剂490

一、曲唑酮490

二、奈法唑酮494

第五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499

一、文拉法辛和去甲文拉法辛499

二、度洛西汀和米那普仑507

第六节 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516

一、结构与作用相关性516

二、药理学特性517

三、药代动力学特点517

四、作用机制517

五、适应证518

六、不良反应520

七、药物间相互作用521

八、过量服用521

第七节 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522

一、发展历史522

二、结构与作用相关性523

三、药理学特点523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524

五、作用机制525

六、适应证526

七、不良反应529

八、药物间相互作用530

第八节 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532

一、药物化学结构532

二、药理学特性532

三、药代动力学特点533

四、作用机制533

五、适应证534

六、不良反应536

七、药物间相互作用536

第九节 褪黑素能受体激动剂和5-HT2c受体拮抗剂538

一、药物化学结构538

二、药理学特性538

三、药代动力学特点539

四、作用机制539

五、适应证540

六、不良反应541

第十节 苯二氮草类542

一、概述542

二、化学结构与作用相关性542

三、药理学特性542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543

五、作用机制545

六、适应证545

七、不良反应547

八、药物间的相互作用548

九、相关特殊问题548

第十一节5-HT部分激动剂556

一、丁螺环酮556

二、坦度螺酮561

三、吉吡隆564

第十二节5-羟色胺再摄取增强剂567

一、药物化学结构567

二、药理学特性568

三、药代动力学特点568

四、作用机制568

五、适应证570

六、不良反应571

七、药物间相互作用572

第十三节 情感障碍和焦虑障碍的探索性治疗573

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拮抗剂573

二、P物质受体(NK-1)拮抗剂576

三、抑制皮质醇增加的药物578

四、其他581

第三章 心境稳定剂585

第一节 锂盐585

一、发展历史585

二、化学结构与活性的关系586

三、药理学特性586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586

五、作用机制586

六、适应证587

七、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591

八、不良反应592

九、药物间相互作用594

十、小结和展望595

第二节 丙戊酸盐595

一、发展历史595

二、化学结构与活性的关系596

三、药理学特性596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596

五、作用机制597

六、适应证598

七、疗效的预测601

八、不良反应602

九、药物间相互作用603

第三节 卡马西平和奥卡西平604

一、发展历史604

二、化学结构与活性的关系605

三、药理学特性606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606

五、作用机制608

六、适应证609

七、不良反应613

八、药物间相互作用617

第四节 拉莫三嗪623

一、发展历史623

二、化学结构与活性的关系623

三、药理学特性624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624

五、作用机制624

六、适应证625

七、不良反应627

八、剂量628

九、药物间相互作用628

十、总结629

第五节 加巴喷丁629

一、药理学特性和作用机制629

二、药代动力学630

三、适应证630

四、不良反应633

五、药物间相互作用633

六、总结633

第六节 其他用于双相障碍治疗的药物633

一、抗精神病药633

二、抗抑郁药641

三、苯二氮?类抗焦虑药643

四、其他药物645

第四章 镇静催眠药648

第一节 苯二氮草类药648

一、发展历史648

二、结构与作用相关性648

三、药理作用650

四、药代动力学特点652

五、对睡眠各阶段的作用653

六、适应证654

七、不良反应和毒性作用655

第二节 非苯二氮草类656

一、唑吡坦657

二、佐匹克隆658

三、扎来普隆658

第三节 巴比妥类658

一、发展历史658

二、结构与作用相关性659

三、对不同睡眠时段的影响660

四、适应证660

五、不良反应661

六、过量反应661

七、耐受性与依赖性661

八、药物间的相互作用661

第四节 其他镇静催眠药662

一、褪黑素能受体激动剂662

二、乙醇类和γ-羟基丁酸盐663

三、抗组胺药663

四、沙利度胺663

第五章 促认知药665

第一节 概述665

第二节 胆碱酯酶抑制剂667

一、多奈哌齐667

二、重酒石酸卡巴拉汀668

三、加兰他敏670

四、石杉碱甲672

五、四氢氨基吖啶672

第三节 谷氨酸受体阻断剂673

美金刚673

第四节 抗氧化剂675

司来吉兰675

第五节 钙通道拮抗剂676

一、尼莫地平676

二、氟桂利嗪678

三、桂利嗪678

第六节 脑代谢赋活剂679

一、麦角碱衍生物679

二、γ-氨酪酸衍生物681

三、奥拉西坦682

四、甲氯芬酯683

五、维生素类683

第七节 神经肽类药686

一、脑活素686

二、小牛血清蛋白提取物687

第八节 其他药物688

一、胞磷胆碱688

二、银杏叶提取物689

三、他汀类药物689

第九节 促认知新药的研发及阿尔茨海默病诊断药物研究689

一、改变阿尔茨海默病病程的药物689

二、阿尔茨海默病分子显像药物693

第六章 中枢神经兴奋剂699

第一节 概述699

第二节 苯丙胺699

一、结构与作用的关系699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与分布700

三、作用机制701

四、适应证与临床应用701

五、不良反应与毒性702

六、药物间相互作用703

第三节 哌甲酯703

一、结构与作用的关系703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和分布703

三、作用机制703

四、适应证与临床应用704

五、不良反应和毒性704

六、药物相互作用704

第四节 莫达非尼705

一、结构与作用的关系705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和分布705

三、作用机制与代谢活性705

四、适应证与临床应用706

五、不良反应和毒性706

六、药物间相互作用706

第五节 其他药物706

一、匹莫林706

二、可乐定707

第四篇 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学711

第一章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711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712

一、阳性症状712

二、阴性症状713

三、神经认知缺陷713

四、情感症状714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的病程714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药物治疗715

一、急性期的治疗目标715

二、治疗药物评价717

三、临床治疗策略与实际问题的处理724

第四节 精神分裂症的巩固和维持期治疗729

一、治疗分期729

二、精神分裂症的复发729

三、长期药物维持治疗的作用730

四、治疗依从性730

五、维持治疗的时间730

六、维持治疗的药物选择731

七、维持治疗的方法732

八、维持治疗对功能后果的影响733

九、维持治疗时共病情况或症状群的处理733

十、维持治疗时药物治疗与心理-社会治疗的相互作用735

第五节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736

第六节 与治疗相关的医学问题736

一、吸烟737

二、锥体外系症状群737

三、迟发性运动障碍和迟发性肌张力障碍738

四、恶性综合征738

五、高催乳素血症739

六、体重增加、糖尿病和高脂血症739

七、精神活性物质相关障碍740

八、抑郁740

九、自杀741

十、强迫症状741

第七节 精神分裂症治疗的循证医学742

一、CATIE研究742

二、EUFEST研究744

第二章 抑郁障碍的治疗747

第一节抑郁症的临床特征747

一、症状表现747

二、病程特征748

第二节 抑郁症的临床评估、治疗原则和策略748

一、精神科评估748

二、体格检查749

三、治疗目标751

四、治疗原则751

五、治疗策略751

第三节 抗抑郁药物的分类及常用抗抑郁药物752

一、抗抑郁药物的分类752

二、主要抗抑郁药物754

第四节 抑郁症急性期的治疗761

一、药物的选择761

二、疗效的判定及换药761

三、影响抗抑郁药选择的因素762

四、药物相互作用763

第五节 抑郁症的巩固和维持治疗764

一、巩固期治疗764

二、维持期治疗764

第六节 对不同类型及特殊人群抑郁障碍的治疗765

一、对不同类型抑郁障碍的治疗765

二、对特殊人群抑郁障碍的治疗766

第七节 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766

一、增加抗抑郁药物的剂量767

二、抗抑郁药物合并增效剂767

三、两种不同类型或不同药理机制的抗抑郁药联用768

第八节 抑郁障碍治疗的循证医学(STAR*D)768

第三章 双相障碍的治疗771

第一节 双相障碍治疗目标与原则771

第二节 急性躁狂发作及混合发作的治疗772

一、锂盐773

二、丙戊酸钠773

三、卡马西平和奥卡西平774

四、抗精神病药物774

五、其他治疗776

六、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776

第三节 急性双相抑郁发作的治疗777

一、心境稳定剂778

二、抗精神病药物778

三、抗抑郁药物780

四、其他治疗781

五、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781

第四节 维持治疗782

一、锂盐782

二、丙戊酸盐782

三、拉莫三嗪783

四、卡马西平783

五、抗精神病药物783

六、其他治疗784

七、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784

第五节 双相障碍治疗循证医学785

一、双相障碍系统治疗的增强计划概述785

二、双相障碍系统治疗的增强计划主要研究结果787

第六节 与治疗相关的问题790

一、精神病学有关特征790

二、人口学及心理社会因素791

三、跨文化问题793

四、儿童和青少年793

五、老年患者793

第四章 焦虑障碍的治疗795

第一节 概述795

一、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分类795

二、焦虑障碍药物治疗的历史796

第二节 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797

一、焦虑症状群797

二、常见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797

第三节 治疗目标、原则、策略及常用药物799

一、治疗目标799

二、药物治疗原则799

三、药物治疗策略800

四、常用的抗焦虑药物800

第四节 临床治疗与评价804

一、强迫障碍804

二、惊恐障碍806

三、社交焦虑障碍808

四、特殊恐惧812

五、广泛性焦虑障碍812

六、急性应激障碍816

第五节 焦虑抑郁共病的治疗816

第五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821

第一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特征821

第二节 精神创伤性事件的危机干预822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治疗823

第四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药物治疗824

第五节 治疗时注意的问题827

第六章 老年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830

第一节 老年人的药代学特点830

一、吸收830

二、分布830

三、代谢831

四、排泄831

第二节 老年人药效学特点831

第三节 老年人常用精神药物的使用832

一、抗精神病药832

二、抗抑郁药833

三、抗焦虑药833

第四节 老年人精神药物的使用原则834

第七章 儿童和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治疗836

第一节 儿童和青少年的药代动力学特点836

第二节 儿童和青少年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837

第三节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药物治疗838

一、中枢精神兴奋剂838

二、抗抑郁剂843

第四节 儿童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846

一、儿童青少年用抗精神病药的分类846

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儿童青少年患者中的使用847

三、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处理850

四、药物治疗的策略851

五、预后851

第五节 儿童情绪障碍的药物治疗852

一、儿童抑郁症852

二、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854

三、儿童广泛性焦虑障碍855

四、儿童恐惧症856

五、儿童强迫症856

第六节 儿童抽动障碍的药物治疗857

一、短暂性抽动障碍857

二、多发性运动和发声联合抽动障碍857

第七节 儿童孤独症的药物治疗858

一、传统抗精神病药858

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859

三、抗抑郁剂859

四、中枢兴奋剂860

五、其他药物治疗860

第八章 物质依赖相关障碍的治疗862

第一节 概论862

一、药物依赖治疗的基本原则862

二、药物依赖治疗的主要目标863

三、药物治疗864

四、心理社会康复治疗865

第二节 酒依赖的治疗865

一、戒酒治疗866

二、拮抗剂治疗866

三、抗乙醇渴求药物866

四、酒依赖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867

第三节 阿片类药物依赖867

一、脱毒治疗867

二、阿片类药物依赖的维持治疗868

三、纳曲酮预防复发治疗870

第四节 可卡因依赖871

一、抗渴求药物871

二、并发精神障碍872

第五节 尼古丁依赖872

一、尼古丁替代治疗872

二、非尼古丁药物治疗872

第六节 其他物质依赖873

一、苯二氮?类药物和其他镇静剂873

二、致幻剂873

三、苯丙胺类兴奋剂874

四、大麻874

第九章 进食障碍的治疗876

第一节 概述876

第二节 神经性贪食症876

一、治疗前评估877

二、心理治疗877

三、药物治疗877

四、治疗方案878

第三节 神经性厌食症879

一、治疗前评估879

二、躯体治疗880

三、心理治疗880

四、药物治疗880

第四节 暴食障碍881

第十章 人格障碍的治疗883

第一节 概述883

第二节 人格障碍治疗的医疗观念变化884

一、人格障碍亟需医学干预884

二、人格障碍的一般诊疗原则885

三、人格障碍与药物治疗885

第三节 戏剧性/多变类人格障碍的药物治疗887

一、精神药物治疗887

二、药物治疗结论和治疗指南891

第四节 奇特/怪癖类人格障碍的药物治疗892

第五节 焦虑/抑制类人格障碍的药物治疗893

第六节 人格障碍共病其他精神疾病的治疗要点894

第十一章 妊娠期和哺乳期精神药物的使用897

第一节 概述897

第二节 妊娠期精神药物使用的问题899

一、抗精神病药899

二、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900

三、心境稳定剂902

四、镇静催眠药903

五、其他903

第三节 哺乳期精神药物使用的问题903

一、抗精神病药904

二、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904

三、心境稳定剂905

四、镇静催眠药905

第四节 妊娠期和哺乳期使用精神药物的原则905

第十二章 失眠的治疗908

第一节 概述908

一、失眠的生理机制909

二、睡眠的实验研究910

三、失眠的评估910

第二节 失眠的病因和分类911

一、病因911

二、失眠分类914

第三节 失眠的治疗915

一、失眠的治疗目标915

二、短暂或短期失眠的治疗916

三、长期失眠的综合治疗917

第四节 特殊人群失眠的治疗924

一、老年人的失眠924

二、妊娠期或哺乳期及儿童的失眠925

第十三章 精神障碍的物理治疗927

第一节 电抽搐治疗927

一、发展史928

二、作用机制929

三、适应证和禁忌证930

四、电抽搐治疗的方法933

五、合并用药治疗问题938

六、不良反应及处置939

七、疗程940

第二节 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943

一、经颅磁刺激技术943

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在精神科的应用944

第十四章 精神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关系948

第一节 医生所持有的理念和观点948

一、药物治疗的基础948

二、心理治疗的基础949

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辅相成、互为促进950

第二节 药物治疗的选择951

一、药物治疗是心理治疗的基础951

二、改变对药物治疗的偏见952

三、增加治疗信心952

四、有助于家庭和社会功能的改善953

第三节 心理治疗的选择953

一、心理治疗的动机953

二、心理治疗的时机954

三、医生的受训情况954

第四节 影响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选择的因素955

中英文对照索引95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