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免疫学与免疫检验学【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免疫学与免疫检验学
  • 沈玉清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7506700972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440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46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免疫学与免疫检验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上篇 免疫学基础1

第一章免疫系统1

第一节免疫器官1

一、中枢免疫器官1

(一)骨髓1

(二)胸腺1

(三)法氏囊及类囊器官2

二、外周免疫器官2

(一)淋巴结2

(二)脾脏3

(三)呼吸道及消化道相关淋巴组织4

第二节免疫细胞4

一、干细胞4

二、淋巴细胞4

(一)T细胞和B细胞5

(二)K细胞7

(三)NK细胞8

(四)N细胞8

(五)D细胞9

三、吞噬细胞9

(一)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9

(二)中性粒细胞9

附: 树突状细胞9

第三节免疫分子10

一、免疫球蛋白10

(一)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及其主要理化性质10

(二)免疫球蛋白的结构11

(三)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14

(四)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14

(一)白细胞介素-117

(二)白细胞介素-217

二、白细胞介素17

(三)白细胞介素-318

(四)白细胞介素-418

(五)白细胞介素-518

(六)白细胞介素-618

三、淋巴因子18

四、补体系统18

(二)反应原性19

(一)异物性19

二、构成抗原的条件19

第一节抗原19

(一)免疫原性19

一、抗原的概念及性质19

第二章免疫应答19

(二)一定的理化性质20

(三)特异性21

(二)根据抗原在引起免疫应答中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分类24

三、抗原的种类24

(一)根据抗原物质所起的作用分类24

(三)根据抗原的来源分类25

四、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25

(一)异种抗原25

(二)异嗜性抗原26

(三)同种异体抗原27

(四)自身抗原27

(五)肿瘤抗原28

(六)其他抗原28

附: 免疫佐剂28

第二节非特异性免疫应答29

一、概念及特点29

二、屏障体系29

(一)外部屏障-皮肤与粘膜29

(二)内部屏障30

(一)中性粒细胞及其吞噬过程31

三、吞噬细胞31

(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及其吞噬过程34

(三)吞噬细胞的免疫效应34

四、正常体液和组织中的抗微生物物质35

(一)补体系统35

(二)干扰素40

(三)其他正常体液和组织中抗微生物物质43

第三节特异性免疫应答43

一、概念及特点43

二、特异性免疫应答基本过程43

(一)感应阶段43

(二)反应阶段43

(三)效应阶段44

三、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44

(一)T细胞活化过程44

(二)T细胞免疫效应-细胞免疫效应44

(一)B细胞识别抗原过程47

四、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47

(二)B细胞活化过程48

(三)抗体分子(Ig)的合成与释放49

(四)B细胞免疫效应-抗体免疫效应52

五、影响免疫应答的因素52

(一)抗原方面52

六、几种免疫应答间的关系53

(一)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关系53

(二)机体方面53

(二)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关系54

(三)正常免疫应答与异常免疫应答的关系54

第四节免疫耐受性54

一、免疫耐受性的概念和特点54

二、免疫耐受性的形成55

(一)T细胞与B细胞的免疫耐受性55

(二)高低带耐受性55

(四)免疫耐受性的特异性56

(三)不完全耐受与完全耐受56

(六)免疫耐受性的持续与中止57

三、影响免疫耐受性形成的因素57

(一)机体因素57

(五)免疫偏离57

(二)抗原因素58

四、免疫耐受性的发生机理58

(一)传入性抑制58

(二)中枢性抑制或中枢性衰竭59

(三)传出性抑制60

第五节免疫调控60

一、神经体液调控60

(一)神经系统对免疫系统的影响60

(二)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影响61

(三)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61

二、免疫细胞间调控61

(二)各种免疫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62

(一)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反应中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62

三、免疫分子间调控64

(一)白细胞介素64

(二)干扰素64

(三)B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65

(四)抑制性B细胞因子65

(五)T细胞抑制因子65

四、基因免疫调控65

第三章免疫病理68

第一节超敏反应68

一、概念68

二、分类及特点68

三、各型超敏反应发生机理与常见病例68

(一)Ⅰ型超敏反应68

(三)Ⅲ型超敏反应72

十六、淋巴细胞细胞毒试验 272

(二)Ⅱ型超敏反应72

(四)Ⅳ型超敏反应74

(五)Ⅴ型超敏反应——75

(六)Ⅵ型超敏反应76

四、各型超敏反应间的关系76

第二节自身免疫病77

一、概念77

二、原因77

(一)自身抗原产生77

(二)免疫活性细胞的改变77

(三)免疫系统调节功能紊乱78

三、特征79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80

四、分类80

五、常见的自身免疫病80

一、概念、特点及其分类82

(二)类风湿性关节炎82

第三节免疫缺陷病82

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83

(一)原发性体液免疫缺陷病86

(二)原发性细胞免疫缺陷病88

(三)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病88

(四)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病88

(五)原发性补体缺陷病90

三、继发性免疫缺陷病90

附: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兹病92

第四节免疫增殖病93

(一)单无性细胞系免疫球蛋白血症94

二、免疫球蛋白增殖病的分类及其特征94

一、免疫球蛋白增殖病的概念94

(三)冷球蛋白血症96

(二)多无性细胞系免疫球蛋白血症96

第四章临床免疫97

第一节传染与免疫97

一、传染概述97

(一)病原体的致病作用97

(二)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97

(三)免疫损伤97

(四)病原体逃避宿主的免疫防御98

二、抗细菌感染免疫98

(一)抗细菌感染的免疫机理98

(二)细菌感染类型和免疫特点99

(一)病毒的致病特点100

三、抗病毒感染免疫100

(二)抗病毒免疫的特点102

四、抗真菌感染免疫103

(一)真菌的致病作用103

五、抗寄生虫感染免疫104

(一)抗原虫免疫104

(二)抗蠕虫免疫104

(三)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类型104

(二)抗真菌免疫的特点104

(四)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免疫缺陷105

第二节肿瘤免疫105

一、肿瘤发生与免疫106

(一)体细胞突变106

(二)免疫监视功能低下106

(三)肿瘤对机体免疫的逃逸与抑制106

(一)动物肿瘤抗原107

二、肿瘤抗原107

(二)人类肿瘤抗原108

(一)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109

三、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机制109

(二)体液介导的抗肿瘤免疫110

第三节血液免疫110

一、血细胞抗原和血清蛋白型110

(一)红细胞血型抗原110

(二)白细胞抗原111

(三)血小板抗原111

(四)血清蛋白型111

二、血细胞抗体111

(一)天然抗体及同种异体免疫抗体111

(二)自身抗体115

三、血液免疫病116

(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16

(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0

(二)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120

第四节移植免疫121

一、移植排斥反应122

(一)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122

(二)移植排斥反应机理123

(一)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124

二、移植抗原124

(二)HLA系统125

三、移植排斥危机的诊断126

(二)排斥症状128

(三)免疫学预测128

(一)临床排斥过程128

下篇免疫学检验130

第五章非特异性免疫检验130

第一节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测130

一、中性粒细胞趋化性测定130

二、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测定131

四、硝基兰四氮唑(NBT)试验132

三、中性粒细胞杀菌活性测定132

一、巨噬细胞的采集133

第二节巨噬细胞计数及功能检测133

(一)斑蝥发疱法134

(二)动物腹腔巨噬细胞收集法134

二、末梢血单核细胞直接计数135

三、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百分比及指数测定135

四、巨噬细胞酸性磷酸酶测定136

五、巨噬细胞表面受体测定137

六、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137

(一)炭粒廓清试验138

第六章体液免疫检验140

(二)吞噬EAIgMC试验140

一、血清总补体测定142

第三节补体系统检测142

二、血清C3测定143

三、血清C4测定145

四、血清C1q测定146

(一)C1q-红细胞凝集试验146

(一)比浊法147

一、溶菌酶测定147

第四节其他体液及组织中抗微生物物质检测147

(二)C1q-乳胶凝集试验147

(二)琼脂平板打孔测定法148

第一节抗原抗体基本反应检测150

一、凝集反应151

(一)直接凝集试验151

(二)间接凝集试验153

(三)病毒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158

(四)桥梁凝集反应-抗人球蛋白试验159

(五)协同凝集试验162

附: 嗜异性凝集试验163

二、沉淀反应165

(一)环状沉淀试验165

(二)絮状沉淀试验165

(三)凝胶中沉淀试验168

1.单向琼脂扩散试验169

2.双向琼脂扩散试验175

3.对流免疫电泳177

4.单向火箭免疫电泳182

5.双向火箭免疫电泳185

6.免疫电泳186

7.放射火箭免疫电泳190

三、补体参与反应192

(一)溶血试验192

(二)溶菌试验193

(三)补体结合试验193

(四)免疫粘附血凝试验196

(一)病毒中和试验198

四、中合反应198

(二)毒素中和试验205

第二节抗原抗体反应标记法208

一、免疫荧光技术208

(一)荧光抗体的制备209

(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211

二、酶免疫技术213

三、放射免疫技术216

四、免疫电镜技术220

五、葡萄球菌A蛋白标记技术222

(一)SPA菌体标记技术222

(二)SPA纯品标记技术224

(一)生物素和亲和素的标记物制备225

六、生物素-亲和素技术225

(二)生物素-亲和素检测技术226

七、化学发光免疫技术228

第三节体液免疫功能检测232

一、B淋巴细胞检测232

(一)B淋巴细胞SmIg检测-直接免疫荧光法232

(二)B淋巴细胞补体受体检测-EAC花环法233

(三)B淋巴细胞Fc受体检测-EA花环法234

(四)B淋巴细胞EB病毒受体检测-直接免疫荧光法234

(五)B淋巴细胞转化试验-SPA-3HTdR掺入法235

(六)小鼠红细胞花环试验235

(七)骨髓浆细胞计数236

二、免疫球蛋白测定237

(一)血清IgG、A、M测定237

附: 标准曲线的绘制238

(二)血清IgD测定240

(三)血清IgE测定241

附: IgE标准曲线的绘制243

(四)SIgA测定-放射火箭电泳自显影法243

三、血清血型抗体测定245

四、特异性抗体产生功能测定——接种菌苗法245

五、抗体生成细胞检测-溶血空斑试验246

第七章细胞免疫检验248

第一节细胞免疫功能检测248

一、淋巴细胞计数248

(一)末梢血淋巴细胞计数248

(二)血淋巴细胞的分离及计数248

二、T淋巴细胞分纯及计数250

(一)T细胞花环沉降分离法250

(二)尼龙毛分离法251

三、T淋巴细胞表面OKT抗原检测252

(一)间接SAC花环法252

(二)免疫荧光法253

四、淋巴细胞酸性α-醋酸萘酯酶测定253

五、Et玫瑰花形成试验255

六、Ea花环试验256

七、Es花环试验257

八、EG花环试验258

九、29℃花环试验258

十、H E花环试验259

十一、异种抗人T细胞血清细胞毒试验259

十二、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260

(一)PHA淋巴细转化试验形杰学检查法261

(二)微量全血法262

(三)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3H掺入法262

十三、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264

十四、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268

(一)直接毛细管法268

(二)琼脂糖平板法270

十五、白细胞粘附抑制试验270

(一)直接血细胞计数板法271

(二)间接血细胞计数板法271

(三)试管法或培养瓶法272

(一)形态学检查法273

(二)125IUdR掺入法274

(三)51Cr释放法275

十七、结核菌素(O T)皮肤试验276

十八、链激酶-链道酶(SK-SD)皮肤试验277

十九、植物血凝素(PHA)皮肤试验277

二十、二硝基氯苯(DNCB)皮肤试验278

第二节其他淋巴细胞检测280

一、K细胞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细胞毒试验280

(一)溶血空斑试验280

(二)同位素释放法281

二、NK细胞活性检测-125IUdR试验283

(一)过敏性皮肤试验285

一、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学检验285

第一节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学检验285

第八章免疫病免疫学检验285

(二)激发试验289

(三)抗体IgE放射免疫测定291

(四)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293

(五)人体被动速发型皮肤试验295

(六)大鼠被动速发型皮肤试验296

(七)释放组织胺测定297

(八)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299

(九)全血真性胆碱酯酶活力测定300

二、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学检验302

(一)红细胞抗人球蛋白试验302

附1 抗人球蛋白血清制备302

附2: A B型血清的选择303

(二)红细胞胰蛋白酶试验304

(四)红细胞菠萝酶试验306

(三)红细胞木瓜酶试验306

(五)胶体试验307

(六)血清溶血素测定307

(七)定量抗人球蛋白试验308

(八)冷凝集素测定309

(九)二相性冷溶血素测定311

(十)血小板凝集试验312

(十一)血小板抗人球蛋白消耗试验313

附: 玻璃器皿的硅化方法313

(十二)血小板补体结合试验316

(十三)白细胞凝集试验318

(十四)白细胞抗人球蛋白消耗试验319

(十五)白细胞细胞毒试验322

(十六)药物致敏红细胞凝集及溶解试验322

(十七)药物致敏白细胞凝集及细胞毒试验323

(十八)药物致敏血小板凝集试验324

(一)类风湿因子测定325

(二十一)K细胞ADCC试验325

三、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学检验325

(十九)药物致敏血块回缩抑制试验325

(二十)肾活检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检测325

(二)活检组织中免疫复合物检测327

(三)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328

(四)总补体测定331

(五)C3测定331

四、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学检验331

(一)迟发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331

(三)其他细胞免疫试验334

(二)结节病皮肤试验334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的免疫学检验335

一、类风湿因子检测335

二、红斑狼疮细胞检验335

三、抗核抗体检测335

四、抗DNA抗体检测337

五、抗ENA抗体检测338

六、抗线粒体抗体检测339

八、抗内因子抗体检测340

七、抗胃壁细胞抗体检测340

九、抗平滑肌抗体检测343

十、抗心肌抗体检测343

十一、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检测344

十二、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检测345

十三、抗肾上腺皮质抗体检测345

十四、抗精子抗体检测346

(一)精子制动试验346

(二)精子细胞毒试验346

十五、抗卵子透明带抗体检测347

十六、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检测348

第三节免疫缺陷病免疫学检验349

一、体液免疫缺陷病免疫学检验350

(一)抗原刺激后局部淋巴结活检350

(二)嘌呤5'-核苷酸酶及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转化酶测定350

(三)血清转钴胺Ⅰ测定350

(四)体液免疫功能测定350

(一)末梢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及其功能检测351

(二)巨噬细胞计数及其功能检测351

三、吞噬细胞免疫缺陷病免疫学检验351

四、补体缺陷病免疫学检验351

(一)胸腺X线正侧位检查351

(三)细胞免疫功能测定351

(二)淋巴结活检351

二、细胞免疫缺陷病免疫学检验351

第四节免疫增殖病免疫学检验352

一、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352

二、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及光密度扫描352

三、免疫电泳353

四、尿本周氏蛋白测定355

五、冷球蛋白测定355

六、骨髓浆细胞计数356

第九章临床免疫免疫学检验357

第一节肝炎免疫学检验357

一、甲型肝炎抗原和抗体检测357

(一)甲型肝炎抗原检测357

(二)甲型肝炎抗体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358

二、HBsAg和抗-HBs检测360

(一)HBsAg检测360

(二)抗-HBs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362

三、HBcAg和抗-HBe检测362

(一)HBeAg的检测362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HBe和HBeAg364

四、HBcAg和抗-HBc检测366

(一)抗-HBc检测-ELISA(竞争抑制法)366

(二)HBcAg及抗-HBc检测-微量固相放射免疫法367

(三)ELISA检测抗-HBc-IgM368

五、乙型肝炎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369

六、抗-HBδ检测-微量固相放射免疫阻断法370

七、Dane颗粒抗体检测371

八、血清中HBV的DNA基因组检测-斑点杂交试验372

(二)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373

(一)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373

1.抗肝特异性脂蛋白检测373

十、血清总补体及C3测定373

九、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测定373

十一、血清自身抗体检测373

2.肝细胞膜抗体的检测374

十二、细胞免疫功能测定375

十三、乙型肝炎肝穿活体组织抗原、抗体和T细胞亚群检测375

(一)双桥PAP法检测肝组织内HBsAg375

(二)肝穿活体组织抗体的检测376

一、肿瘤细胞免疫检测377

(三)肝穿活体组织T细胞亚群检测377

第二节肿瘤免疫免疫学检验377

(一)胃癌患者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378

(二)白细胞粘附抑制试验379

(三)Ea花环激活试验380

二、肿瘤体液免疫检测380

(一)甲胎蛋白检测(RIA法)380

(二)癌胚抗原检测(EIA法)382

(三)绒毛膜上皮癌血清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RIA法)383

(四)鼻咽癌血清学检测384

第三节血液免疫病免疫学检验386

一、血液免疫病分类386

二、血液免疫病检验项目386

(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386

(二)免疫性白细胞减少症387

(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87

第四节移植免疫免疫学检验387

一、HLA配型及交叉试验387

(一)HLA-A、B、C抗原定型——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387

(二)HLA-DR抗原定型——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390

(三)HLA-D抗原定型——半微量淋巴细胞培养392

(四)HLA定型的临床意义395

(五)交叉试验——受体抗供体淋巴细胞毒试验397

二、监视排异反应的免疫学试验398

(一)自发性淋巴母细胞生成试验——3HTdR掺入法398

(二)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399

(三)淋巴细胞介导细胞毒试验400

(四)Et花环形成抑制试验402

(一)多克隆抗体制备的原则404

一、多克隆抗体制备404

第十章抗体制备与提纯404

第一节抗体制备404

(二)多克隆抗体的具体制备方法405

(三)抗血清的效价测定与纯化405

二、单克隆抗体制备405

(一)原理406

(二)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步骤406

第二节抗体提纯408

一、盐析法409

二、凝胶过滤法410

三、离子交换层析法412

四、梯度离心法415

第三节蛋白质抗原和抗体鉴定及含量测定416

一、蛋白质抗原和抗体鉴定416

(一)蛋白质抗原鉴定417

(二)抗体鉴定417

(一)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419

二、蛋白质抗原和抗体含量测定419

(二)酚试剂法420

(三)单向免疫扩散试验421

(四)单向火箭免疫电泳421

一、沉淀试验422

(一)常见问题422

(二)控制措施422

第一节常用免疫学试验的质量控制422

第十一章免疫学检验质量控制422

二、凝集试验423

(一)常见问题423

(二)控制措施423

三、补体结合试验423

(一)常见问题423

(二)控制措施423

(二)控制措施424

(一)常见问题424

五、免疫荧光技术424

(二)控制措施424

四、抑制试验424

(一)常见问题424

六、放射免疫测定425

(一)常见问题425

(二)控制措施425

七、酶免疫测定425

(一)常见问题425

(三)国家标准品426

(二)标准品的几种类型426

二、国际标准品的制备426

(四)研究室或厂家标准品426

(一)国际标准品制备的程序426

(一)WHO国际标准品426

一、生物物质标准品和参考制品426

第二节免疫学检验的标准化426

(二)控制措施426

(二)WHO国际参考制品426

(二)免疫球蛋白的国际参考制品427

(四)免疫荧光技术的标准品427

(三)豚鼠补体的英国标准品427

(一)甲胎蛋白国际标准品427

三、几种常用的标准品427

(三)标准品的鉴定427

(五)放射免疫分析中的标准品428

第三节质量控制的计算428

一、几何均数和几何标准差428

二、质控图的绘制429

三、统计学显著性检验方法的选定430

附录1 历史上免疫学发明者名录表432

附录2 免疫学试验常用试剂配制435

附录3 免疫学及免疫检验学教学时数分配表438

参考文献4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