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编东方哲学概论【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新编东方哲学概论
  • 杨启辰,冯怀信编著 著
  • 出版社: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 ISBN:722702217X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83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39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编东方哲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东方哲学的内涵、研究对象及特点1

二、为什么要学习东方哲学?6

三、学习和研究东方哲学的方法论9

四、实现传统东方哲学的现代转型11

第一部分 中国哲学14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产生14

第一节 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14

一、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14

二、《易经》中的哲学思想15

三、《孙子兵法》中的军事辩证法思想16

第二节 儒家哲学思想18

一、孔子哲学思想18

二、孟子哲学思想24

三、荀子哲学思想27

第三节 道家哲学思想33

一、《老子》哲学思想33

二、庄子哲学思想41

第四节 墨子哲学思想46

一、墨子的认识论47

二、墨子的“兼爱”学说48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发展50

第一节 董仲舒哲学思想50

一、“天人感应”的自然神论宇宙观50

二、“天道不变”与“变而有常”相矛盾的方法论52

三、“性分三品”的人性论53

一、王充的自然观54

第二节 王充哲学54

二、王充的认识论55

三、王充的辩证法55

第三节 魏晋哲学56

一、魏晋玄学概况56

二、王弼的贵无论57

三、郭象的独化论58

第四节 隋唐哲学59

一、法相宗哲学59

二、华严宗哲学60

三、禅宗哲学61

第五节 柳宗元与刘禹锡哲学63

一、柳宗元哲学思想63

二、刘禹锡哲学思想64

第三章 中国哲学的繁荣66

第一节 程朱理学66

一、二程哲学思想66

二、朱熹哲学思想69

第二节 陆王心学73

一、陆九渊哲学思想73

二、王阳明哲学思想74

第三节 王夫之哲学77

一、“太虚一实”、“理依于气”的宇宙观77

二、“太虚本动”、“气化日新”的辩证发展观79

三、“能必副所”、“行可兼知”的认识论81

一、日本的朱子学派和阳明学派82

第四节 宋明理学在日本和朝鲜的发展82

二、朝鲜的朱子学派和阳明学派90

第四章 中国哲学的演变95

第一节 社会变革哲学的产生95

一、龚自珍的变法哲学95

二、魏源的变革思想96

第二节 变法维新哲学97

一、康有为哲学97

二、谭嗣同哲学99

第三节 孙中山哲学102

一、“细胞——生元”的宇宙观102

二、重视革命理论的知行学说103

三、民生史观105

第一节 印度哲学概况108

一、印度哲学概要108

第二部分 印度哲学108

第五章 印度哲学的产生108

二、印度哲学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110

第二节 《吠陀》时期的哲学萌芽112

一、《吠陀》简介112

二、《吠陀》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113

第三节 《奥义书》中的哲学思想116

一、《奥义书》概况116

二、《奥义书》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117

第四节 耆那教哲学122

一、耆那教简介122

二、耆那教哲学的主要内容123

第五节 印度原始佛教哲学125

一、佛教的基本概况126

二、原始佛教的教义及哲学思想126

三、佛教伦理道德思想131

第六章 印度哲学的发展135

第一节 婆罗门教派主要哲学135

一、数论派与瑜伽派135

二、胜论派与正理派139

三、弥曼差与吠檀多派141

第二节 中世纪印度的不二论吠檀多哲学145

一、乔荼波陀的不二论吠檀多145

二、商羯罗的不二论吠檀多148

一、伊斯兰教在印度的传播和发展158

第七章 印度的伊斯兰哲学158

第一节 伊斯兰教在印度的发展158

二、伊斯兰教对印度社会的影响159

第二节 印度伊斯兰哲学的代表人物及思想160

一、胡吉维里的苏菲派神秘主义思想160

二、达拉·希库的宗教融合主义思想162

三、沙·瓦利乌拉的宗教调和主义163

四、阿赫默德·汗的哲学思想165

五、伊克巴尔的哲学和社会思想168

第八章 印度近现代哲学173

第一节 印度近现代哲学的产生与特点173

一、印度近现代哲学的产生173

二、印度近现代哲学的特点174

第二节 印度近现代主要哲学家及其思想176

一、辩喜哲学思想176

二、奥罗宾多哲学思想178

三、拉达克里希南哲学思想183

四、泰戈尔哲学思想186

第三部分 伊斯兰哲学与阿拉伯哲学192

第九章 伊斯兰哲学的产生192

第一节 伊斯兰教与《古兰经》193

一、伊斯兰教产生的历史背景193

二、《古兰经》的内容、编制和阐发的基本信仰198

一、《古兰经》的宗教信仰观204

第二节 《古兰经》哲学思想204

二、《古兰经》的历史观207

三、《古兰经》的认识论210

四、《古兰经》的伦理道德观213

第十章 伊斯兰哲学主要派别216

第一节 穆尔太齐赖派216

一、穆尔太齐赖派的产生和演变216

二、穆尔太齐赖派的哲学219

第二节 苏菲派225

一、苏菲派的思想来源和演变225

二、伊本·阿拉比的哲学229

三、苏菲派的主要哲学思想231

第一节 阿尔·法拉比哲学236

一、阿尔·法拉比的生平及著作236

第十一章 阿拉伯经院哲学236

二、阿尔·法拉比的主要哲学思想238

第二节 伊本·西那哲学245

一、伊本·西那的生平和著作245

二、伊本·西那的主要哲学思想246

第三节 阿尔·安萨里哲学252

一、阿尔·安萨里的生平及著作252

二、阿尔·安萨里的主要哲学思想253

第十二章 中世纪及晚期的阿拉伯哲学258

第一节 伊本·路西德哲学259

一、伊本·路西德的生平及著作259

二、伊本·路西德的主要哲学思想260

一、伊本·赫勒敦的生平和著作267

第二节 伊本·赫勒敦哲学267

二、伊本·赫勒敦的主要哲学思想268

第十三章 近现代伊斯兰哲学276

第一节 近现代伊斯兰哲学概况276

一、近现代伊斯兰哲学的产生276

二、近现代伊斯兰哲学的特点278

第二节 近现代伊斯兰改革主义思想280

一、阿富汗尼的哲学思想280

二、阿布杜的哲学思想286

第三节 现代伊斯兰复兴主义思想291

一、哈桑·班纳的哲学思想291

二、赛义德·库特卜的哲学思想294

一、宁夏、甘肃的回族和伊斯兰教298

第一节 伊斯兰教在陕、甘、宁、青298

第四部分 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及其哲学思想的发展298

第十四章 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298

二、青海、陕西的回族和伊斯兰教301

三、伊斯兰教之传人东乡族、撤拉族、保安族303

第二节 伊斯兰教在新疆305

一、伊斯兰教之传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305

二、伊斯兰教在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中的传播308

三、新疆回族的伊斯兰教信仰310

第三节 全国各地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311

一、华北地区、东北地区的回族和伊斯兰教311

二、华东地区、华南地区的回族和伊斯兰教316

三、西南地区和港、台地区的回族和伊斯兰教320

一、回族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324

第十五章 中国伊斯兰教哲学思想的发展324

第一节 中国伊斯兰教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324

二、维吾尔族的伊斯兰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327

第二节 中国伊斯兰教的主要哲学思想328

一、在万物本原问题上的“认主独一”的思想328

二、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规律上的自然哲学思想329

三、在对事物的内部矛盾和运动发展上的朴素辩证法思想331

四、在提倡社会公允和追求人生价值方面的社会历史观333

五、在万物可知问题上的认识论思想335

六、在对人的看法和评价方面的“人学”思想336

第三节 中国伊斯兰教著名哲学思想家338

一、喀拉汗朝时期的阿布奈斯尔·阿尔·法拉比、尤素甫·哈斯·哈吉甫338

二、元代的赡思丁、瞻思、萨都剌、扎马鲁丁、阿赫麦德·玉克乃克341

三、察合台汗国时期的鲁提菲、那瓦依和明代的海瑞、李贽、耶赛维344

四、清代的王岱与、马注、刘智、马德新、哈拉巴蒂、麦西来甫、则力里347

五、近现代的杜文秀、王静斋、马坚、卡德尔、哈立克351

第十六章 中国伊斯兰教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和对生活方式的规定354

第一节 家庭的产生、构成与特点354

一、家庭的产生与发展354

二、家庭的构成与特点356

三、婚姻关系与遗产继承357

第二节 家庭关系与称谓362

一、夫妻关系362

二、父子关系363

三、主要亲属关系364

四、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姓氏、经名、称谓与常用语365

一、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366

第三节 家庭道德与伦理366

二、家庭道德观念367

三、家庭伦理与社会评价368

第四节 社会道德与伦理370

一、社会义务与行为准则370

二、债务处理371

三、风俗礼仪372

四、合法经商,帮助穷人372

五、禁止犯罪,主持正义与公平373

第五节 中国伊斯兰教对生活方式的规定375

一、饮食与禁忌375

二、婚姻习俗和丧葬方式376

三、节日与日常礼俗379

主要参考书目38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