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广东通史 现代上册【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广东通史 现代上册
  • 方志钦,蒋祖缘主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6147232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1166页
  • 文件大小:139MB
  • 文件页数:1210页
  • 主题词:广东省-地方史-现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广东通史 现代上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五四运动在广东和孙中山建立革命政权1

第一节 五四运动在广东2

一、五四运动在广东2

(一)广东国民外交后援活动的崛起2

(二)学生爱国运动的兴起4

(三)抵制日货,提倡国货6

(四)广东民族工业在反日运动中发展10

(五)反对桂系军阀统治的“三罢”运动12

二、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15

(一)广东人最早接触社会主义学说16

(二)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19

三、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争24

(一)五四前后无政府主义在广东的传播与影响24

(二)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争29

四、中共广东党组织的建立35

五、广东工农运动的勃兴43

第二节 广州中华民国政府的成立与整军北伐49

一、粤军回师与桂系军阀统治的崩溃50

(一)援闽粤军的组建及其复杂的历史背景51

(二)援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逐桂系军阀53

二、广州中华民国政府的成立60

(一)实行禁赌60

(二)查禁鸦片61

(三)宣传新思想新文化61

(四)开展市政建设61

(五)实行地方自治62

三、孙中山整军北伐与陈炯明发动兵变66

(一)统一两广与建立桂林北伐大本营66

(二)陈炯明反对北伐与发动兵变69

第三节 讨伐陈炯明与建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76

一、讨伐陈炯明叛变76

二、江防会议之变82

三、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的建立84

四、平定沈鸿英叛乱和挫败陈炯明反扑86

(一)平定沈鸿英叛乱86

(二)粉碎陈炯明的反扑87

五、大本营的施政举措90

(一)整顿军务和为革命建军90

(二)司法改革和法制建设94

(三)有关土地政策的颁行98

(四)发展教育事业102

(五)有关侨务政策104

第二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107

第一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确立108

一、孙中山确立联俄联共政策与实行国民党改组108

二、中国共产党“三大”在广州召开112

(一)中国共产党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政策的酝酿112

(二)中共“三大”召开与国共合作政策的确立115

三、孙中山加快国民党改组进程118

四、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和国共合作的确立120

(一)孙中山的伟大转变120

(二)改组国民党的准备125

(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及其成就132

五、国共两党广东地方组织的发展140

(一)中共广东党、团组织的发展140

(二)国民党广东地方组织的发展145

第二节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152

一、创办黄埔军校152

(一)军校的筹建152

(二)军校的体制156

(三)军校的教育158

(四)青年军人联合会同孙文主义学会的斗争160

(五)黄埔军校的扩建和改组164

二、平定商团叛乱165

(一)商团与广东革命政府的矛盾和扣械事件的爆发165

(二)扣械事件爆发后各种势力的动向166

(三)孙中山出师北伐170

(四)平定商团叛乱173

三、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177

(一)北京政变177

(二)孙中山北上178

(三)广东国民会议运动181

(四)孙中山逝世185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成立和广东的统一186

一、第一次东征和平定杨刘叛乱186

(一)第一次东征186

(二)战争进程191

(三)香洲事变197

(四)平定杨刘叛乱198

二、国民政府的成立和国民革命军的组建203

(一)国民政府的成立203

(二)国民革命军的组建211

三、第二次东征及南征和广东的统一216

(一)第二次东征217

(二)南征、广东的统一224

第三章 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和誓师北伐229

第一节 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229

一、工人运动的复兴230

二、省港大罢工235

(一)罢工的爆发235

(二)沙基惨案239

(三)罢工的进程242

(四)省港大罢工的重大意义248

三、农民运动的兴起和高涨250

(一)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开办250

(二)农民运动的兴起253

(三)农民运动的高涨255

四、学生运动和妇女运动的发展261

(一)学生运动261

(二)妇女运动的开展265

第二节 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268

一、国共合作初期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冲突269

(一)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策略269

(二)“弹劾案”与反“弹劾案”的斗争272

(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提出和实践276

二、廖仲恺遇刺和国民党“二大”278

(一)廖仲恺遇刺278

(二)中国国民党“二大”召开284

三、中山舰事件与整理党务案291

(一)中山舰事件291

(二)整理党务案297

第三节 誓师北伐和“四一五”事变303

一、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和民众的支持303

(一)誓师北伐303

(二)广东民众和海外侨胞对北伐的支持310

二、北伐后的广东政局与“四一五”事变313

(一)北伐后广东政局的变化313

(二)广州“四一五”事变321

第四章 五四运动至国民革命时期的广东经济326

第一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初外资在广东的扩充326

一、外资对广东的扩充与控制327

二、扩大投资与新办工矿业334

(一)英国335

(二)日本336

(三)美国337

三、强化商品倾销,争夺广东市场339

四、垄断航运,操纵航政348

五、扩充金融机构,操纵金融市场352

六、外资在农村的活动356

第二节 广州革命政府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斗争358

一、孙中山的《实业计划》与广东经济发展目标358

二、广州革命政府的财政经济政策和措施362

三、收回关余和海关主权的斗争364

四、省港大罢工期间的省港经济368

第三节 民族工业的发展371

一、新兴工业的发展与机器工业的增长372

(一)缫丝工业372

(二)橡胶制造业375

(三)机器纺织业376

(四)针织业379

(五)火柴制造业380

(六)其他新兴工业382

二、重工业与采矿业386

(一)船舶修造业386

(二)机器制造修理业387

(三)建材、水泥及电力、电镀工业390

(四)采矿冶炼业391

三、粤籍华侨、粤商在上海及内地的实业活动394

(一)先施、永安、大新三大公司394

(二)粤商在内地各省建立的实业企业398

第四节 城乡手工业和工艺行业的发展变化401

一、手工业的变化与特点402

二、手工业概况405

(一)手工棉纺织业406

(二)手工缫丝及丝织业406

(三)手工制糖业408

(四)手工陶瓷砖瓦业408

(五)手工爆竹业410

(六)手工中药业411

(七)手工烟丝业412

(八)制皮业与漆器业413

(九)手工制席、制伞、制扇业414

(十)饮食品加工业及其他手工业行业416

三、手工工艺行业的发展与提高417

第五节 城乡商业与对内对外贸易423

一、新式商业的发展与传统商业的更新423

二、对外贸易的起伏与变动434

三、对内贸易的新变化442

第六节 交通邮政与市政建设447

一、航运业的曲折发展447

二、铁路、公路建设和航空业的初兴453

三、新式邮政的普及和电讯业的发展460

四、市政建设和现代城市的起步464

第七节 国民革命时期的广东财政与金融473

一、财政与税收473

(一)军阀割据时期的广东财政税收474

(二)国民革命时期的广东财政481

(三)财政收支和税收概况486

二、新式金融业的发展与银钱业的兴衰491

(一)新式银行业的发展492

(二)种类繁多的广东货币498

(三)银钱业的兴衰及特点506

三、借贷、典当与保险510

(一)民间借贷业510

(二)典当业511

(三)保险业513

第五章 五四运动前后至国民革命时期的广东文化516

第一节 五四运动前后的广东文化517

一、新文艺的诞生和传统文艺的改良517

(一)新文学的萌芽517

(二)话剧的兴起519

(三)音乐、舞蹈的改进与创新521

(四)电影事业的拓荒525

(五)地方戏曲的改良526

(六)西洋美术的兴起与国画两大流派的争雄530

(七)摄影艺术的崛起535

二、现代体育事业的奠基538

三、西医的兴起与中医的改进542

四、新学制的确立与教育革新546

(一)新学制的确立546

(二)陈独秀革新广东教育547

五、新闻出版事业的继续发展552

(一)五四运动时期广东的进步报刊552

(二)中国共产党在广东创办的新闻出版事业558

第二节 国民革命时期的广东文化559

一、文艺的新发展559

(一)小说、诗歌和散文559

(二)话剧的初步发展562

(三)音乐艺术的发展565

(四)电影事业的起步567

(五)地方戏曲的新发展569

(六)美术的新发展572

(七)摄影艺术的发展575

(八)繁星闪耀的书法篆刻艺术577

二、现代社会科学的建立和自然科学的发轫581

(一)史学、哲学、语言文学等领域的研究成就581

(二)缓慢发展的图书馆587

(三)自然科学研究的初步开展及其成果590

三、现代体育运动的初步发展597

四、艰难前进的医疗卫生事业600

(一)医学教育有所加强600

(二)医学研究队伍有所扩大601

五、教育事业的发展602

(一)高等教育的发展602

(二)平民教育的新内容603

(三)军政学校教育605

(四)收回教育权的斗争与反基督教活动606

(五)出国留学新动向610

六、新闻出版事业的繁荣611

七、宗教事业的消长622

(一)佛教622

(二)道教624

(三)伊斯兰教625

(四)基督教625

第六章 国民党政权在广东的统治和广东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628

第一节 广东军阀统治的确立629

一、广东军阀的白色恐怖629

二、从宁汉合流到宁粤对立632

三、张黄事变636

(一)张发奎联汪驱李637

(二)张黄事变641

(三)东江大战647

第二节 广州起义649

一、中共广东区委领导的武装斗争650

(一)中共广东区委关于武装反抗国民党的重要决策650

(二)夏季暴动654

二、南昌起义军入粤作战660

(一)南昌起义军入粤660

(二)起义军在粤艰苦作战663

三、广州起义669

(一)起义的决策和筹备669

(二)起义的发动和失败676

(三)关于广州起义的争论及其历史意义684

第三节 广东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691

一、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开辟691

(一)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创建691

(二)年关暴动和潮普惠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及失败696

(三)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700

二、琼崖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及曲折发展706

(一)全琼武装总暴动和琼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706

(二)琼崖革命根据地的发展711

三、北江等地的革命斗争714

第七章 三十年代前后的广东政局与陈济棠的统治715

第一节 陈济棠军阀统治的确立715

一、陈济棠的崛起716

二、两次粤桂战争721

第二节 西南开府726

一、蒋胡约法之争726

二、宁粤对峙732

三、陈济棠政权的内政外交737

(一)扩张军队,增强实力738

(二)操纵军权,以军统党742

(三)抗日反蒋,力求自保746

第三节 建设新广东的举措及其成就751

一、制订三年计划,经营广东751

二、三年施政计划的实施756

(一)整顿吏治,营造良好社会环境756

(二)整理税捐,广开财源759

(三)整顿金融,筹措资金762

(四)引进侨资侨汇,促进经济建设764

(五)引进人才和技术,打好建设基础766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771

(一)工业方面772

(二)商贸、金融方面773

(三)交通运输电信方面774

(四)农林渔业方面775

(五)科教方面775

(六)市政建设方面776

第四节 剿共与两广事变777

一、广东当局的“剿共”活动778

二、广东革命斗争的挫折788

三、两广事变793

(一)蒋陈矛盾的加剧793

(二)两广事变的发动和失败796

第五节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802

一、“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救亡运动802

(一)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803

(二)进步团体的成立809

二、“一二·九”运动在广东815

三、华南地区抗日团体的建立和活动820

(一)中共广东党组织的重建820

(二)中华民族革命同盟、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救国会华南区总部的成立及活动822

第八章 1927—1937年的广东经济827

第一节 财政税制币制改革与金融业827

一、财政税制改革在广东的新举措828

二、收回海关权和关税改革833

三、新财税体制的形成与财政税收概况836

(一)财政收支制度和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837

(二)各级财政税务机构的完善837

(三)建立与完善新的税制和税收体系838

(四)陈济棠政府增加财税收入的手段838

四、币制改革与广东金融业845

(一)币制改革845

(二)金融业的新发展849

第二节 1927—1937年广东经济的发展855

一、经济建设计划和省营工业的兴办856

(一)军事工业857

(二)民用工业858

二、其他工矿业的兴衰865

(一)新兴工业与发展中的传统工业865

(二)部分工业的衰落889

三、商贸业的新变化894

(一)省内商业894

(二)广东对国内的贸易898

(三)广东的对外贸易901

四、交通和邮电事业的新发展906

(一)公路交通906

(二)铁路交通909

(三)航运交通911

(四)民用航空915

(五)邮政电信916

五、市政建设与现代城市的初步形成918

第九章 二三十年代的广东农村经济928

第一节 农村生产关系的新变动928

一、地权形态的新变动929

二、新的《土地法》与减租政策937

三、租佃关系和地租形态的变化与特点939

四、各种资本在农村的活动944

第二节 农村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948

一、农业生产商品化的扩大948

(一)经济作物生产的扩展948

(二)粮食的商品化952

二、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化的发展953

三、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与农村货币经济的增长955

四、地主商品经济发展的新趋势961

五、农业资本主义经营与新式农垦企业963

(一)新式地主、富农的农业经营963

(二)佃农、自耕农与工商业者的新式农业经营966

(三)农垦企业的发展与农业经营967

六、新农业政策的推行971

第三节 农业生产概况及其特色974

一、人口、耕地及土地资源975

二、水利、农具、肥料与品种改良980

(一)水利980

(二)农具982

(三)肥料983

(四)品种改良985

三、农作物资源与种植业生产概况986

(一)粮食作物986

(二)经济作物988

四、果木、花木和林木生产概况992

(一)果木992

(二)花木996

(三)林木997

五、畜牧业、渔业生产概况1001

(一)畜牧业1001

(二)水产养殖和渔业1004

第四节 农村经济的停滞与危机1009

一、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环1010

(一)灾荒频繁发生,尤以水灾为甚1010

(二)各种灾害交替发生,灾荒范围不断扩大1011

(三)旱灾等其他灾害也较多,危害严重1012

(四)灾荒破坏性大1013

二、军阀对农村的掠夺和摧残1014

(一)频繁的军事、财政需索,沉重地增加农民的负担1014

(二)兵差、力役的摊派和征收,兵灾泛滥1015

(三)推行地方封锁和农产统制政策,祸及农村1016

三、农民负担的加重和处境的恶化1017

(一)农民大量丧失土地1017

(二)封建剥削严重,农民负担加重,处境恶化1018

(三)各阶层经济地位普遍下降,农民贫困愈甚,农业再生产受到破坏1020

四、农民失业与流离1022

(一)农民离村情况1023

(二)农民离村后的去向1024

五、农业的危机1025

(一)农业产量下降1026

(二)农产品产销量锐减1026

(三)农村手工业、副业崩溃1027

(四)农村资金流失,金融困顿1027

(五)农业经营退化1028

六、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和经济政策1028

第十章 1927—1937年的广东文化与教育1034

第一节 新文学艺术的繁荣1035

一、左翼文艺运动的兴起1035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艺团体1035

(二)作家群及其作品1039

二、话剧、电影、音乐和戏曲的繁荣1042

(一)话剧的兴盛1042

(二)粤籍电影人的业绩1047

(三)救亡歌咏活动1050

(四)“薛马争雄”与粤剧唱腔流派的形成1054

三、“岭南画派”的成熟与广东美术的新发展1059

(一)“岭南画派”的成熟及其新一代的崛起1059

(二)流派纷呈的西洋美术1063

(三)左翼美术活动1065

(四)其他画人及其成就1069

四、摄影艺术和书法篆刻艺术1073

(一)摄影艺术的逐渐成熟及主要摄影家1073

(二)文人雅集的书坛印坛1078

五、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1081

第二节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1084

一、活跃的社会科学界1084

(一)社会科学研究的活跃与繁荣1084

(二)图书馆事业的繁荣1098

二、成果显著的自然科学界1103

(一)地质学1105

(二)生物学1107

(三)农业科学1109

(四)自然地理学1111

(五)天文学1112

(六)其他学科研究和工程技术1113

三、新闻出版业的分化和发展1115

(一)中共在广东的新闻出版活动1115

(二)广东国统区新闻出版事业的新发展1118

第三节 教育和体育卫生事业的发展1131

一、三十年代前期的广东教育1131

(一)教育投资的加大1131

(二)华侨办学的增长1136

二、蓬勃发展的现代体育运动1138

(一)各体育项目得到了普遍的推广与发展,技术水平日益提高1138

(二)体育运动日益群众化、社会化1140

(三)涌现出一批实力较强的体育县(市)1142

(四)体育场所增多,设施改善,体育竞赛频繁1142

(五)对外交流更趋频繁1144

三、医疗卫生事业的新气象1147

(一)卫生行政体制已渐具雏形1148

(二)医疗卫生业务进步明显1148

(三)医学教育获得较大发展1150

(四)医学研究取得初步成果1151

(五)预防保健工作初步开展1152

征引书目1153

后记1166

热门推荐